藏传佛教是一种 大乘佛教 它是在藏族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藏族人民为主要信仰者,以藏语为主要教学和学习媒介。它是在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具有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
藏传佛教大约在 7 世纪初传入,至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的传播、复兴、高峰和全球扩张。
从 7 世纪初开始,国王 松赞干布 藏传佛教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翻译佛经、制定佛教律法,到公元 9 世纪中叶朗达玛王试图镇压佛教,经历了藏传佛教传承的早期阶段。
振兴阶段从 10 世纪末开始,以伟大的翻译家仁钦赞普和印度佛教大师阿底峡将教法传入西藏为标志,直到 14 世纪格鲁派兴起。
在此期间,噶当、噶举、萨迦、宁玛、噶举和琼南等藏传佛教各派相继出现,形成了繁荣的学术氛围,各种教义争论不休。从 14 世纪中叶开始 Je Tsongkhapa 建立了 格鲁派 直到 20 世纪中期,藏传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此期间,包括拉萨三大寺在内的数千所寺院在西藏、蒙古以及甘肃、青海和四川等省建立起来。
佛教教义和修行方面的学术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出许多伟大的学者和有影响力的人物。20 世纪中叶,藏传佛教迎来了走出西藏、走向西方的难得历史机遇。
藏传佛教以其利益众生的理念、深奥的教义、特殊的修行方法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物质富裕而精神贫乏的西方世界引起了广泛的赞叹。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藏传佛教在西欧、北美和其他西方国家蓬勃发展。
因此,藏传佛教在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民众中迅速发展,并在全球拥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虽然藏传佛教起源于中国西藏地区,但它并不专属于西藏。它已从中国的多民族信仰演变为全球性宗教。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
- 共同特征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的一种,因此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接受 "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遵守出家誓言、培养慈悲心、弃恶扬善以及追求从痛苦及其根源中解脱。 - 大乘特色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都具有大乘佛教传统的特征,如修持、禅定、禅修等。 菩提心 为利益众生而修习解脱誓言和菩萨誓言,通过六度来积累功德和智慧,以及通过开发形体和智慧来追求成佛。这两个传统都旨在超越小乘道的二元论观念。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主要区别
- 藏传佛教中外在修行与内在修行的结合
藏传佛教融合了外道(菩萨道)和密道(密宗)。 金刚乘 路径)。而中国佛教则主要遵循外道。虽然唐代的译本中包含了一些密教典籍,但这些教义已基本消失,密教修行也不是中国佛教各派的核心。虽然某些汉传佛教流派(如净土宗)可能包含密教的某些方面,但它们的修持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不同的。藏传佛教独特地融入了无上密法的修持,如直接证悟佛性的修持。 - 强调 偈颂 喇嘛教
所有藏传佛教教派都遵守 偈颂 景观 纳加尔朱纳二谛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但各派对二谛的解释可能大相径庭。相比之下,天台、三论、华严和禅宗等早期中国佛教宗派也坚持 偈颂但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如净土宗,则强调诵经和虔诚的修行,不再进行深入的哲学研究。 - 文化和环境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差异体现在日常仪式、饮食习惯、寺庙建筑和信徒的心理构成等文化方面。
总体而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虽然存在差异,但都共享佛陀的核心教义。这些差异主要与外在修行和教义重点有关。
藏传佛教与藏密(密宗)
"藏密 "和 "藏传佛教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藏传佛教包括外道(菩萨道)和密道(密宗)。金刚乘).外道以 "三藏 "经文为基础,侧重于道德、专注力和智慧的修炼,最终成就佛的四身。密乘以《四部坛经》为基础,注重瑜伽的修炼,最终成就金刚双身。虽然藏传佛教普遍强调外道与密道的结合,但不同的教派对两者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噶当派专注于菩萨道,并不强调密法,而萨迦派、噶举派和宁玛派则强调密法。格鲁派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外道和密法融为一体。因此,将藏传佛教称为 "藏密 "是不准确的。
"红教重修,黄教重学"这是真的吗?
红教重实践,黄教重研究 "的说法暗示红教不重视教义研究,而黄教不重视实践。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实践总是以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为指导的,任何高水平的实践都必须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样,任何强调教义研究的宗派也必须了解结合实践的重要性。正确的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先进的理论知识自然会带来先进的实践。实际上,宁玛派真正的大成就者既对教义有深刻的理解,又在修行上有很高的造诣。同样,格鲁派在教义研究和密法修持方面都很出色。
藏传佛教各派之间的差异
- 不同的文本和实践
每个藏传佛教派别都强调不同的经文、修法和教义,因此在学习和修行方面各有侧重。 - 哲学观点的差异
尽管藏传佛教各派在核心教义(如皈依三宝、戒律和伦理)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哲学诠释上,尤其是对空性和存在本质的理解上,却各不相同。这些差异源于客观因素(教义的抽象性)和主观因素(个人理解力和智力)。因此,不同流派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各不相同,多年来引发了激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