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遮那佛
诸佛中,毗卢遮那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他既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也是“五方佛”中的中央佛,还是密教所尊奉的最高教主。 毗卢遮那佛:三身佛中的法身佛本源 先看看毗卢遮那佛的第一个头衔,“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那么,佛究竟有哪“三身”? 我们先从《华严经》说起。 《华严经》描绘了一个庄严神妙、尽善尽美的佛国世界,叫做“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一切诸佛报身净土的通名,与娑婆世界、极乐世界不同,而是一切世界的总称。华藏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的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就是莲华藏世界的略名。 简单来说,这个华藏世界指的就是无限的宇宙,包藏着多层次的世界,次第布列。人类居住的娑婆世界,则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摩尼王莲华幢上的普照十方世界种的第十三重,对于整个华藏世界来说,犹如沧海之一粟。 毗卢遮那佛,便是整个华藏世界的教主。我们都知道,娑婆世界的教主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他与华藏世界的教主毗卢遮那佛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佛有“三身”,亦即法身、报身、应化身了。这里的“身”并不是说毗卢遮那佛有三个身子。“身”是佛教的专门术语,有两层含义。一是“体貌”,也就是生理上的身体;二是“聚积”,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的佛体。 在佛教中,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以三身的影响最大。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因一佛具有三身的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 一、法身——又名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佛教以佛法为真理,本是抽象的理论,这种抽象的理论被赋予一个客体化的身体,称为法身。法身虽则名身,但它只是佛法的代表或象征,是一种永恒而普遍的存在,无形无相,不可名状,不可思议。人们平常眼中所见的佛的形象,心中所想的佛的形象,都只是佛的应化身,不是法身。二、报身——法身所代表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起,成就的妙功德身。佛在过去世经过修持诸功德,才终于证得究竟佛果。过去世以佛法为因,修持成佛为果报,这个修持而得的果报之身,就叫做报身。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一般来说,报身指佛身的诸种相好和佛土的严净美妙。 三、应化身——佛的报身本是一个,只是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业力有别,喜乐各异,所以所见佛身千差万别。佛为了普度众生,便在众生之中随缘教化,应机显现其身。应机显现之身是不固定的,千变万化的,这种佛身称为“化身”,或称“应身”,或称“应化身”。 毗卢遮那佛的三身观:法身、报身与应化身的关联? 若将三身的关系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法身好比月亮本身,是一切光明和投影的究竟本原;报身好比月光,清净湛然,相续不断,永远享受广大法乐;而化身好比水中月,有千处的水,就有千个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随缘应化,教化众生。 [...]
华严三圣
“华严三圣”是指哪三圣? “华严三圣”,也被称为“释迦三尊”,是佛教中的三大主尊,来源于《华严经》,是《华严经》中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他们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其左胁侍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其右胁侍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胁侍”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助手”,三者合称为“华严三圣”。 汉传大乘佛教认为,每位如来都有大量菩萨胁侍,以便度化众生。因此在造像时,都会在佛像的左右两边设置两位菩萨胁侍,以庄严道场,表法护法。比如,除了“华严三圣”,还有“西方佛土的西方三圣”“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东方三圣”等,都以三尊圣者形象出现在佛殿上。 毗卢遮那佛 华严三圣中,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因此毗卢遮那佛又称“清净法身佛”。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意为具足无量大行、弘深誓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象征着理德、行德。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此即“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或云“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菩贤菩萨依深菩提心所起广大弘深誓愿,及身、口、意悉皆清净,纯一妙善。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主智门,居于毗卢遮那佛之左,为众菩萨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以论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论著称。 华严三圣的关系 法身佛毗卢舍那 《华严经》描绘了一个庄严神妙、尽善尽美的佛国世界,叫做“莲华藏世界”,或称“华藏庄严世界”,或称“华藏世界”。这个华藏世界指的是无限的宇宙,包藏着多层次的世界,次第布列。人类居住的世俗世界,则在多层次中的第十三重。 华藏世界的教主是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一词,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为“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也是“日”(太阳)的别名。所谓“光明普照”,指无处不照,无时不照,不象太阳,只照白天,不照黑夜;只照表面,不照内里;照耀东半球,不照西半球;照耀西半球,照不到东半球。佛名“毗卢舍那”,是佛教长期以来,把佛比喻为照耀一切、化育一切的太阳的自然结果。 在《华严经》以前,早在《阿含经》中便已有毗卢遮那佛之名。但是,用毗卢遮那佛取代释迦牟尼佛的地位,并作为“法身佛”的形象出现的,则是《华严经》。 什么是“法身佛”?为了了解这个概念,需要简单交代一下佛的“三身”说。大乘佛教一般认为,佛有三身: [...]
藏传佛教中的神灵(十三)
香底巴 香底巴于11世纪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维嘎马希拉地区。他出身婆罗门,后进入超岩寺师事那洛巴,专修胜乐和喜金刚密法,并成为精通五明、学问渊博、美名远播的大师。 香底巴大师身着僧衣,面带微笑,用悲悯的目光注视着他的信众,给予他们教授。他的身侧有一枝盛开的莲花,另一侧则有一位肩披彩带的空行母正在向他合十礼敬。 那波巴 那波巴又称为黑行者、迦达那,以修习胜乐密法而著称。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修持方法,被藏传佛教称为“胜乐黑行者派”。而黑行者传规也是胜乐金刚在印度的三大传规之一。他的著作有《胜乐轮修法》、《灌顶仪轨》、《护摩法》生起次第三部,《春点》、《密谛》、《四次第》圆满次第三部,这也就是有名的《那波六典》。 那波巴大师骑在一个裸体男子的背上,面现怒容,居于一棵大树之下。那波巴的身边站着两位空行母,一个肤色明亮,一个肤色黝黑。空行母的手中托着一只嘎巴拉。那波巴身下为一具起尸,他伸出右手欲将碗接过来。 寂天菩萨 寂天菩萨又被称为布苏固巴,大约于公元六七世纪,诞生在印度南部贤疆国的王室,原名寂铠。寂天的著作除了有名的《入菩萨行论》,尚有《学集论》、《经集论》两部传世之作,至今仍被藏传佛教所重视。 寂天菩萨面现怒容,双目圆睁,盯着前方虚空。他的身上穿着紧身的瑜伽士的服装,颈上挂着的骨制珠链交叉搭于胸前。他的身边有一位灰黑色身的明妃,另一边则有一位女子手持钵盂为他奉上一钵泉水,这名女子可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丹马巴 丹马巴即语自在称,大约于10至11世纪,出生在印度中部的婆罗奈斯。他出身王族,早年从大众部出家,刻苦钻研声明、因明及佛教诸派宗义,成了一名博学多闻,学富五车的班智达。后来又苦修《集密》、《胜乐》、《喜金刚》,成就卓著。 丹马巴面露愉悦之色,坐在一张动物皮垫之上;他背后也有一个靠垫,倚在一棵开满花的树上;双手结说法印,右臂轻轻抬起;头上和身上都戴有骨制的饰物。丹马巴的身边站着一个年轻女子,她手持嘎巴拉向丹马巴奉上供养,试图吸引他的注意。 甘帝巴 甘帝巴原名慧藏详,又称作直布巴、刚塔帕达等。他蒙金刚亥母授记,成为一名精通五明、学问渊博、善于征破外道的大学者,后即四处游方,宣弘佛法。在一次度化众生时,他以神通变出金刚铃杵,持在手中,遂亦被称作金刚铃师。 甘帝巴身着瑜伽士的服装,肩披一条冥想带,颈上戴着一条骨制的项链。他的身上还有许多珠链,颈上的珠链交叉搭于胸前。他左手执铃,右手执杵,飞在空中。身边跟随甘帝巴一起飞行的是金刚亥母,而爬在他身上的人可能是他们的儿子。 [...]
藏传佛教中的神灵(十二)
三昧耶度母 三昧耶度母。她体色深绿,半静半怒,伴随她的还有四位随从瑜伽女,分别位于坛城的四方。由此可见,这是度母在无上瑜伽密续部的法相,是与印度金刚空行母密续法系混合后的产物。中央主尊呈深绿色,象征她是本初能量的精华。面有三目:右眼观世俗界,左眼观胜义界,第三只眼观灵异界。八只手臂,右边三只持箭,箭头为粉色青莲花。箭头带花象征三昧耶度母修持法系的智慧,能够通过空性见将所有负面力量转化为富有创造力的能量。手鼓象征瑜伽修持控制人体灵量的能力。钺刀象征切断我执的原初觉悟。右边第四只手结与愿印,象征其修持可以满足世俗和精神的所有需要。 左手当胸持一曲蓝色莲花,一把青莲花弓,一把三叉戟和一个嘎巴拉碗。莲花象征将世俗情景转化为胜义体验的能力;青莲花弓象征其观想拥有射出智慧之箭的法力;三叉戟象征她同时拥有三身;盈血颅器象征其修持者能够畅饮胜义大乐。左肩倚骷髅杖,象征其法系传达了母续的全部奥义。 她头戴五骷髅冠,象征五种智慧。颈挂由五十一颗人头串成的项链,象征她断绝了产生于五十一种次等精神原型的所有日常行为。 狮面空行佛母 狮面空行佛母,梵文Simhavaktra Dakini,藏文mKhah-hGro Seng-gehi gDong-can,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本尊。空行母黑蓝色身,面孔为狮面。她头戴骷髅冠,头发如火焰一样从根部竖起,呲牙卷舌,垂挂人头大璎珞。右手持金刚钺刀,左手持盈血颅器,以左脚直立、右脚屈曲的舞姿站立于莲台之上。这个舞姿,代表乐空不二。本尊四周,般若烈火熊熊燃烧。 钦列嘉波 护法神钦列嘉波原是中亚的神衹,在公元8世纪被莲花生虏获、驯服后,带到西藏,安置在桑耶寺作为佛法的守护神。钦列嘉波三头六臂,面目极其凶恶。六臂中,右上臂持饰有金刚的木杖,中间二臂拉满弓射箭,下臂持金刚鬘;左上臂持金刚钺刀,下臂持拘鬼牌,以游戏姿骑在绿鬃白狮子上,狮子踏着恶魔的尸首。 多杰拉布珍玛 多杰拉布珍玛是吉祥天母的二十一形相之一。茶色身,代表她是“摄”与“伏”的集合。头戴五骷髅冠,象征她可以将五毒转化为五智的能力。她右手持宝剑,剑上缠绕着火焰,表示可以切断我执和二心,说明她是智慧的化身;左手抚弄着一只猫鼬,猫鼬浑身散发出五彩珠光,象征着她拥有带来福禄的特殊功能。在她的脐部,有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头上就戴着一个月亮形的发饰。
财宝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财宝天王(བྱང་རྣམ་ཐོས་སྲས་།)又称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是毗沙门天王变化身之一,他是八地菩萨示现的护法身,也是北方多宝佛的化现,作为财神护法,以出世间护法身份之示现。 他身居金刚手菩萨的净土——北方柳叶宫,与金刚手菩萨有颇深的渊源,属于金刚手菩萨的部属。其具有大福德,专门保护众生的财富,是世上一切财富的守护者,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 按照仪轨来说,财宝天王,是八地菩萨示现的护法身,是北方多宝佛的化现,因此是僧宝、出世间护法,属于皈依境内的皈依对象。 财宝天王是三士道中的中士道护法,主要护持戒律和基本生活。宗喀巴大师在修建甘丹寺的时候,由于缺乏资财,就修供财宝天王,结果陆续有人供养钱财,顺利修成甘丹寺。 常供奉财宝天王、且常行慈悲善行之一切众生,藉由财宝天王之大力加持,可事业顺利,鸿图大展,求财满愿,快速相应也可消灾解厄、求取财富、增进福祉。 顿珠仁饮仁波切望着即将远赴西藏的宗喀巴大师,很慈悲的教导说:“由于众生的业力,和本身罪障的关系,修学者在从事自他二利的事业上,多少会有一些障碍。为了要破除魔障而顺利得到成就,必须修学本尊法。如果想要破除内外魔障,应当修持金刚手;要想增长广大的智慧,应当修持文殊五字明;要想成就顺缘,应当修持财宝天王;要想增益福寿,应当修持无量寿如来;要想消除人非人之扰乱,以及求赐一切成就,应当修持嘛哈嘎拉。这些都是我的本尊,现在全部传授给你,你一定要如法修持,千万不可间断啊!” 以下为整理的财宝天王的各种形象: 肤色纯黄,一面二臂,有手执如意宝幢,左手执吐宝兽降如意宝雨,口吐万愿宝琼,宝冠顶髻,饰品满身,身着云锦;在面向吐宝兽的威猛白狮卧憩之上, 结王者坐姿。周国被威力巨大的神、龙、夜叉所围绕。由木迪赞普从赤松德赞听受,后传承之。 咒语:唵白沙马那耶索哈 肤色红,一面二臂,右手举飞幡红矛,左手执吐宝兽,给修行者降下成就雨,獠牙呲咧,须眉红黄如火燃烧,身着锦衣,外穿犀甲,腰勒金带,头戴圆盔,脚蹬犀纹靴。周围有罗睺罗名曜,墨色,一面二臂,上身罗刹貌,下身如蛇尾盘绕,九头之上有乌鸦首,全身充眼;右手执鲸幢,左手执蛇索。还有七夜叉……在禅师噶饶多吉念修期间,亲自显灵,并授秘诀而传承之。 咒语:略摩诃热匝亚怡萨玛耶 [...]
什么是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一、唐卡是什么? 唐卡,藏语称之为“Thang-ga”,是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瑰宝。它结合了佛教哲理、历史、文化艺术和藏民的生活信仰,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宗教内涵,展现了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唐卡通常采用天然颜料,如矿物、植物和动物等,手工绘制在布面或纸上。这些颜料不仅色彩鲜艳、经久不褪,而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唐卡的内容多以宗教题材为主,但也包括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藏族的生活场景等。每一幅唐卡都是手工绘制,因此每一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唐卡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信徒们修行、观想和礼拜的重要工具。在藏民的生活中,唐卡也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为藏式建筑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二、唐卡是什么材质做的? 唐卡多采用天然颜料,如矿物、植物等,这些颜料具有耐久性和不易褪色的特点。其中,矿物颜料有红、黄、青、绿、黑、白等色,植物颜料有茜草红、绿松石、藏青等。为了保持唐卡画面的鲜艳和持久的耐力,绘制唐卡的画师通常会选择高品质的颜料,并且会在绘制过程中进行精细的加工和处理。 此外,唐卡的材质多为丝绢或布帛,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透气性,能够使唐卡在长期保存中不易变形或损坏。在绘制唐卡之前,画师会对这些材料进行细致的处理,如清洗、绷制、涂胶等,以确保画面能够平整、光滑、均匀地展开。 三、是否真的有人皮唐卡? 对于人皮唐卡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西藏历史上有少数高僧会效法剥皮抄经,在身体上绘画,等到他们圆寂后,后人再将他们的皮剥下来供养;另一种说法是:惩治作恶多端的人,苯教里有诛杀法,通过修法诛杀恶人,为了防止诛杀后的恶人邪灵作祟,人们在其身体上作画,绘上一些护法神像,以此镇伏邪灵。 四、唐卡怎么鉴别真假? 唐卡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和绘画技巧都十分独特。然而,由于唐卡的价值较高,也存在着一些假冒伪劣的唐卡。因此,对于想要购买或收藏唐卡的人来说,鉴别真假非常重要。首先,可以从唐卡的画布和颜料方面进行鉴别。真正的唐卡使用的画布通常是天然的纸张或绸缎,而假冒的唐卡则可能会使用劣质的材料。此外,真正的唐卡绘画颜料通常是天然的矿石粉和植物提取物,色彩鲜艳且不易褪色,而假冒的唐卡则可能会使用化学合成颜料,颜色暗淡且容易褪色。其次,可以从唐卡的画工方面进行鉴别。真正的唐卡绘画通常非常精细,线条流畅,画面生动,而假冒的唐卡则可能会显得粗糙,线条不流畅,画面呆板。此外,真正的唐卡绘画中的人物和动物等形象通常非常生动,细节处理非常到位,而假冒的唐卡则可能会忽略这些细节。 最后,可以从唐卡的装裱方面进行鉴别。真正的唐卡装裱通常非常精美,材料也很有质感,而假冒的唐卡则可能会使用劣质的装裱材料和工艺。 五、唐卡有什么作用? 唐卡作为“能量的载体”: [...]
六道轮回、人生八苦
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远不至,不受时空障碍),宿命通(能知自他过去多生多世所行之事);随心所欲,逍遥自在。 转生天道之因:勤行十善,孝养父母,广行布施,作大福田;皈依正法,信佛因果,斋僧(设食以供僧众)供佛(设香、花、果蔬供养佛陀),修塔造庵,转诵大乘,庄严佛像等。 2.人道:苦多乐少,烦恼炽盛;有复杂的思维活动,善于发明创造;有较强的意志力,有能力造作善恶业因,有寻求解脱的内心需要。 转生人道之因:孝养父母,心行公道,恭敬三宝(佛、法、僧),严持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3.阿修罗道:虽有天福,神通自在,却多怀诈伪,骄慢嗔嫉,常好斗争,面目丑陋,受劳不息。 [...]
六道轮回
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是无“习气”的,每个众生的习气都是有来由的,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从六道中何处来。习气就像大蒜的气味一样,即使将它碾碎了,洒上香水,也难以消除,物以类聚,众生也因习气群聚,制造共业。 什么是六道轮回?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对此,《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中有详细记载: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是无“习气”的,每个众生的习气都是有来由的,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从六道中何处来。习气就像大蒜的气味一样,即使将它碾碎了,洒上香水,也难以消除,物以类聚,众生也因习气群聚,制造共业。 从地狱中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听他的声音,嘶破得像驴骡在发声,声音很大,且匆匆吼唤又很暴戾急躁。此人常常是言而少信、多诳语,让人难以相信,像没有亲友似的人。此人长相丑陋,且不敬师长、不信正法。不孝不义、无惭无愧心。好行杀生事、常造作诸多恶事。此人短命不得长寿。见善难发菩提之心。综观以上,这种人注定在死后再堕回三恶道中去。 从畜道中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此人神智暗钝,为人处世愚蠢,又少智慧,无分寸,懈怠又懒惰。多贪多食,不挑粗细什么肮脏都吃,还洋洋得意无所谓。个性是又拗又戾,讲话很唐突率性鲁莽。此人是身强力壮,常当负重身强体状像头牛,搬重的东西刚好用。喜欢交愚痴的人当知心好友。很喜欢蜷脚,畜道躺卧习性。随时随地就躺在地上,也不会去避开肮脏污垢。喜欢裸体,不羞不耻,能不穿衣服,就不要穿衣服,没有羞耻心。心常虚诈,且异言诳语的。妄说他人,谄曲不实很会乱讲别人的不是,构造不实是非,且谄媚,心弯弯曲曲,很不实在不可靠。喜欢谋取他人的财物,且常爱抵债,债务想办法赖掉。此人见善不能发心,不信正法,常造不善十恶之罪。这类众生已流浪生死往返于恶道中,经无量亿劫不可数岁月,于此世难得此人身,却仍是如此,因此注定死后仍再返回苦海,投生堕回畜生道中。这是外道非所能知的。 从鬼界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此人的长相是黑黑瘦瘦,面无光泽。头发短恶,黄赤苍浪形状,褰鼻,怒目,眼白直视鼻子弯弯曲曲,眼睛凶凶的,露眼白,目光是直直的。常会觉得饥饿口渴,常想要吃东西。个性甚为悭贪、嫉妒,怕做官的人。很执著邪见,背地里说人,挑拨事非,说人坏话。具贪心,淫心,爱积聚钱财、物资,也不能割舍布施给众生,吝啬到极点。厌烦善良的人,不喜欢看见善事,只信邪事。看见金钱、财物时,会起心动念不由自主想要去窃取。常起贪心、偷盗心,永远不知道满足,若吃点亏则忿恨不已。贪得一点钱财或便宜,心里就生出喜悦心;若贪不到钱财,就生出妒害之心。这种人难肯发心,却信邪倒见,谄曲邪命、不修善法、不敬正法。相信鬼神銮坛,自认带使命,向往祭祠、爱拜拜,喜到阴庙、跪求祷告生利发财。这种人注定死后,会先堕地狱,经不可数岁月,再从地狱出来,再堕生成鬼身,如此轮转生死苦海中,无休无止。 从非人修罗之身投生到人间的众生:生在人世,高傲自大,我慢之心非常的强盛,不太信正法,偶进佛门,动机亦不单纯,较劲争斗,为利益破和合,损伤同门。动不动就生气,很爱和人抬杠、斗诤。心胸极为偏狭,很会挟怨记恨、很会记恨别人、挟怨报复,非要扳倒别人才罢休,憎恶别人,看不得人好,嫉妒心极重,因此常起恶心。讲话谄曲不实在,虚虚诈诈的。赖债还会骂人。身材又高又大又壮,眼白圆,牙齿稀疏、牙齿尖尖、露在外面状,勇猛有力,心里想的都是怎样去作战打斗,譬如喜乐野外生存战争游戏。常好争斗,瞋恨心极重,没完没了。很会两舌搬弄事非,让人不和分离,用离间手段来拆开良善人的和睦。轻视看不起贤良的人,反说贤人之长短,毁谤好人。因为这些不善业,其人注定死后直接堕入地狱,无有出期,之后,再随业报生其它恶趣,再又生堕回来阿修罗道。 从人道中还复人间的众生(从人道中死后再生人道中):这样的人,个性贤良正直,亲近善友,性常有信,有忠有孝。若有恶人,对此人胡乱编造是非,故意来毁谤此人,此人最终就是不会去对付这个毁谤他的人,为什会这样。因为此人好惜门望,知道什么是羞耻心,是厚道又守信用的人。喜欢名声及被人称赞好名誉,很会技艺工巧,且敬重有智慧的人。具惭愧心、心性柔软,对于给自己恩惠照顾的人,会知恩图报有机会会报答回去。对善知识的教导,其心顺且无违背。有慈有悲、孝养父母、师僧和上、对师僧会小心敬奉。知道别人有急事会出手相助,做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善能和合,深知和睦相处之道,喜爱佛法、相信佛法。好行布施,常修供养。不耐于债,不愿欠人债务,不会背弃、背叛他人。少许财物,好习善事,接引于人,悉令安乐,就算自己没有钱财,也是一样学习善事,接引帮助别人,希望人皆获得安乐,不愿见到别人有痛苦之事。像这样的人,作如是行为等,注定死后直生于天上,不会堕入地狱,再度还生人间,受大快乐,不受众苦,生生世世常获人身。 从天界转生人间的众生:若有众生持五戒修十善,能得生天上受胜妙乐,当从天上退没而生于人世间时,长相端严,具正信正见,貌好殊妙,其人聪慧,乐好清净。喜欢穿着华鬘,熏香涂身、常爱鲜洁,好择贤良的人为友。常乐于音声歌舞赞叹。爱住在高楼处,不愿住低下楼。为人常含笑着不瞋,生气得有道理,是有德性的,讲话是吐言柔美的,具善巧方便的,是出言诚恳的,让听的人都很相信欢喜,讲话不会伤人,有大智慧。喜欢穿戴的很庄严。此人有善,乐欲出家。若得为师就会精进修持清净律行,学习佛道,不爱世间名利,志求无上菩提。如此之人,有智有慧,多劫修行,难可筹量,非心所测,非眼所观。此是贤良,见生受福,若修净戒,不久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很快成佛。
摩利支天菩萨
摩利支天菩萨 摩利支天(梵名mārīcī),又音译为摩里支天、末利支天,也被称作摩利支天菩萨或大摩里支菩萨等;藏文中将其意译作具光明天女、具光佛母。自古以来,相传其咒文极为灵验,故在唐、宋、明等朝代,此法非常盛行。 摩利支天菩萨,是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的化身。 摩利支天菩萨示现为护法形相,能消灾、除障、增福、满愿、护身、隐身、得财等等。 摩利支天菩萨,有隐身法。不是说修了摩利支天法,就真的能消失不见,而是会很巧妙的躲过灾难不会被伤害。 没有一个人可以欺负修摩利支天法的人。任何灾难,摩利支天菩萨都可化解。 在《佛说陀罗尼集经》中提到摩利支天菩萨咒时,有备注:“西国诸德,诵前者多。古今受持,相传得验,前后两咒,无不有效。”可见在印度诸国,此法屡显神验,佑护众生,备受推崇。据闻,不空三藏传授给唐玄宗的第一个密法,便是摩利支天法,因为能隐形护身。根据相关文献,宋朝时,王公贵族喜欢修持此法。明朝,郑和修持摩利支天法门,并刊印相关经典流通。众所周知,阿修罗军队常和帝释天的诸天军队发生战争。除了目前密教经典,东密的《传授集》记载:“ 不空译仪轨云。罗睺、质多二阿修罗为夺舍脂女上天帝宫。时日月天子放净光。照修罗眼眸。修罗以手欲执日月。摩利支有大势力。方便现岁儿形。翳日月宫殿。令修罗迷惑。 今以隐形法。不令知日月天及修罗王。又云。摩利支助护天帝。日月恒隐其形。悬日月天子前。如微鸟笼。现其世界之形相也。” 传授集所载的不空仪轨,当是不空阿阇梨秘传之仪轨,非今大藏经所见之轨。又《行林钞》所载: 罗睺阿修罗王为夺彼舍脂女上天帝宫时。日月天子放光。照耀修罗两眼眸子。修罗以手欲执日月天子。摩利支天有大势方便故。现人间三岁少儿形。覆翳日月天宫命。修罗迷惑。亦吾以隐形法不令知。日月天子及修罗王。恒令帝释天王悉摧破修罗王军众。 或说云。摩利支为助护天帝日月。恒隐其形悬日月天子前。如征马笼现其色界之形相也。帝释天每月十六日讲说大品般若。故一切诸佛权化皆应称帝释天所势。是故摩利支天以大方便神通力助护天帝也。 摩利支有二印。身印隐形印。依隐印加持力故。一切天魔恶鬼不善邪魔外道不得其便。亦无见其行者形体。虽求觅。空尽神力。终不得见持修者形体。 由此可知,摩利支天菩萨和帝释天主,有极大的联系。她帮助诸天战胜阿修罗军队,故又有战神之称号。因行于日月之前,故又有阳焰天之号。 忉利天主帝释天每月十六日讲说大品般若经,帝释天实为诸佛权现之等流身。 [...]
准提咒功效
修准提佛母之法,可摧毁一切众生之惑业,凡事一切殊胜。降伏恶魔,除灾灭害,百邪惊怕,均不能得逞。 龙树菩萨曾赞叹此咒说:『尊那功德聚。寂静心常持。一切诸大难。无能侵是人。天上及世间。受福如佛等。从兹如意宝。定获无等等。』 更进一步说,念诵「准提神咒」有如下之功德: 1、可得人天褔报,如财富、子女、健康、官位、智慧、得他人尊敬等。 2、水火、毒药、盗贼、怨家、恶鬼、毒龙不能加害。 3、可请帝释天、四天王、阎罗天子等。 4、可得生净土,得见观音、普贤诸大士、可住十方净土,常侍诸佛而得证菩提。 5、得消无始以来诸种业障。称为神咒之王的「准提神咒」,其加持威力不可思议,其功能几乎是全面性的,他的感应甚为疾速与强大。持诵者可祈求,举凡:降魔、治病、富贵、敬爱、延寿、如意、往生净土、光明独照,灭罪障,增福慧,薄福无善根众生能生菩提分之根芽,祈求聪明、诤论胜利、求儿、降雨、脱离拘禁、离恶鬼恶贼之难,并得诸佛菩萨之庇护,生生世世离诸恶趣,速证无上菩提…等等;可谓功德广大无边,任何众生皆可救。 6、生天不堕益: (1)、生生常得出家,具持菩萨律仪净戒,恒生人天不堕恶趣,常为诸天之所守护。 (2)、若是在家菩萨,修持戒行坚固不退…..恒生天上,常为诸天之所爱敬,亦常守护…不堕三恶道趣。 (3)、若是在家菩萨,修持戒行坚固不退……诵此陀罗尼常生天趣……不堕恶趣亲近贤圣,诸天爱敬拥护加持。 7、人道尊贵益: (1)、若是在家菩萨,修持戒行坚固不退…..若下生人间,当为帝王家子,或贵族家生。 (2)、若是在家菩萨,修持戒行坚固不退……或于人间常作国王,不堕恶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