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中,毗卢遮那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他既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也是“五方佛”中的中央佛,还是密教所尊奉的最高教主。
毗卢遮那佛:三身佛中的法身佛本源
先看看毗卢遮那佛的第一个头衔,“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那么,佛究竟有哪“三身”?
我们先从《华严经》说起。
《华严经》描绘了一个庄严神妙、尽善尽美的佛国世界,叫做“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一切诸佛报身净土的通名,与娑婆世界、极乐世界不同,而是一切世界的总称。华藏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的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就是莲华藏世界的略名。
简单来说,这个华藏世界指的就是无限的宇宙,包藏着多层次的世界,次第布列。人类居住的娑婆世界,则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摩尼王莲华幢上的普照十方世界种的第十三重,对于整个华藏世界来说,犹如沧海之一粟。
毗卢遮那佛,便是整个华藏世界的教主。我们都知道,娑婆世界的教主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他与华藏世界的教主毗卢遮那佛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佛有“三身”,亦即法身、报身、应化身了。这里的“身”并不是说毗卢遮那佛有三个身子。“身”是佛教的专门术语,有两层含义。一是“体貌”,也就是生理上的身体;二是“聚积”,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的佛体。
在佛教中,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以三身的影响最大。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因一佛具有三身的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
毗卢遮那佛的三身观:法身、报身与应化身的关联?
若将三身的关系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法身好比月亮本身,是一切光明和投影的究竟本原;报身好比月光,清净湛然,相续不断,永远享受广大法乐;而化身好比水中月,有千处的水,就有千个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随缘应化,教化众生。
若论三身对应的具体名称,则法身佛名毗卢遮那,翻译为遍一切处;报身佛名卢舍,翻译为光明遍照;我们娑婆世界示现的应化身佛名释迦牟尼,翻译为能仁寂默。
可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是世间的圣人,在南阎浮提这个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为报身卢舍那佛无数化身中的一种化身,这并不难理解;而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只是佛法的象征,一般是不能限定在某个具体的佛身上的,即不能有固定的形相,为何又说他是华藏世界的教主呢?
“毗卢遮那佛”与“卢舍那佛”
其实,毗卢遮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译名,只是《华严经》的不同译本,两者只是译名不同罢了:在晋译的六十卷《华严经》中,译为卢舍那佛,而在唐译的八十卷《华严经》中,则译为毗卢遮那佛。更何况,佛的法身与报身本就是二而不二的,因此我们在“华严三圣”中所说的毗卢遮那佛就是卢舍那佛。
具体到“毗卢遮那”和“卢舍那”所代表的含义,无论是遍一切处,还是光明遍照,都包含着周遍一切、无所不照的含义。不同于太阳,只照白天,不照黑夜;只照表面,不照内里;乃至照耀东半球时,便不能照西半球,照耀西半球时,也照不到东半球。毗卢遮那佛所代表的佛法智慧、功德是普照一切的,乃至这一切都是毗卢遮那的示现。
整个华藏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飞禽走兽、春兰秋菊,一切现象都是佛体,一切声音都是佛法的狮子吼,一切诸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华严经》就这样智慧地用毗卢遮那佛的形象,将深奥难懂的法身之理通俗化、形象化,以便于众生理解,并生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