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遮那佛

诸佛中,毗卢遮那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他既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也是“五方佛”中的中央佛,还是密教所尊奉的最高教主。 毗卢遮那佛:三身佛中的法身佛本源 先看看毗卢遮那佛的第一个头衔,“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那么,佛究竟有哪“三身”? 我们先从《华严经》说起。 《华严经》描绘了一个庄严神妙、尽善尽美的佛国世界,叫做“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一切诸佛报身净土的通名,与娑婆世界、极乐世界不同,而是一切世界的总称。华藏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的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就是莲华藏世界的略名。 简单来说,这个华藏世界指的就是无限的宇宙,包藏着多层次的世界,次第布列。人类居住的娑婆世界,则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摩尼王莲华幢上的普照十方世界种的第十三重,对于整个华藏世界来说,犹如沧海之一粟。 毗卢遮那佛,便是整个华藏世界的教主。我们都知道,娑婆世界的教主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他与华藏世界的教主毗卢遮那佛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佛有“三身”,亦即法身、报身、应化身了。这里的“身”并不是说毗卢遮那佛有三个身子。“身”是佛教的专门术语,有两层含义。一是“体貌”,也就是生理上的身体;二是“聚积”,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的佛体。 在佛教中,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以三身的影响最大。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因一佛具有三身的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 一、法身——又名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佛教以佛法为真理,本是抽象的理论,这种抽象的理论被赋予一个客体化的身体,称为法身。法身虽则名身,但它只是佛法的代表或象征,是一种永恒而普遍的存在,无形无相,不可名状,不可思议。人们平常眼中所见的佛的形象,心中所想的佛的形象,都只是佛的应化身,不是法身。二、报身——法身所代表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起,成就的妙功德身。佛在过去世经过修持诸功德,才终于证得究竟佛果。过去世以佛法为因,修持成佛为果报,这个修持而得的果报之身,就叫做报身。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一般来说,报身指佛身的诸种相好和佛土的严净美妙。 三、应化身——佛的报身本是一个,只是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业力有别,喜乐各异,所以所见佛身千差万别。佛为了普度众生,便在众生之中随缘教化,应机显现其身。应机显现之身是不固定的,千变万化的,这种佛身称为“化身”,或称“应身”,或称“应化身”。 毗卢遮那佛的三身观:法身、报身与应化身的关联? 若将三身的关系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法身好比月亮本身,是一切光明和投影的究竟本原;报身好比月光,清净湛然,相续不断,永远享受广大法乐;而化身好比水中月,有千处的水,就有千个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随缘应化,教化众生。 [...]

藏传佛教中的神灵(十三)

香底巴 香底巴于11世纪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维嘎马希拉地区。他出身婆罗门,后进入超岩寺师事那洛巴,专修胜乐和喜金刚密法,并成为精通五明、学问渊博、美名远播的大师。 香底巴大师身着僧衣,面带微笑,用悲悯的目光注视着他的信众,给予他们教授。他的身侧有一枝盛开的莲花,另一侧则有一位肩披彩带的空行母正在向他合十礼敬。  那波巴 那波巴又称为黑行者、迦达那,以修习胜乐密法而著称。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修持方法,被藏传佛教称为“胜乐黑行者派”。而黑行者传规也是胜乐金刚在印度的三大传规之一。他的著作有《胜乐轮修法》、《灌顶仪轨》、《护摩法》生起次第三部,《春点》、《密谛》、《四次第》圆满次第三部,这也就是有名的《那波六典》。 那波巴大师骑在一个裸体男子的背上,面现怒容,居于一棵大树之下。那波巴的身边站着两位空行母,一个肤色明亮,一个肤色黝黑。空行母的手中托着一只嘎巴拉。那波巴身下为一具起尸,他伸出右手欲将碗接过来。  寂天菩萨 寂天菩萨又被称为布苏固巴,大约于公元六七世纪,诞生在印度南部贤疆国的王室,原名寂铠。寂天的著作除了有名的《入菩萨行论》,尚有《学集论》、《经集论》两部传世之作,至今仍被藏传佛教所重视。 寂天菩萨面现怒容,双目圆睁,盯着前方虚空。他的身上穿着紧身的瑜伽士的服装,颈上挂着的骨制珠链交叉搭于胸前。他的身边有一位灰黑色身的明妃,另一边则有一位女子手持钵盂为他奉上一钵泉水,这名女子可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丹马巴 丹马巴即语自在称,大约于10至11世纪,出生在印度中部的婆罗奈斯。他出身王族,早年从大众部出家,刻苦钻研声明、因明及佛教诸派宗义,成了一名博学多闻,学富五车的班智达。后来又苦修《集密》、《胜乐》、《喜金刚》,成就卓著。 丹马巴面露愉悦之色,坐在一张动物皮垫之上;他背后也有一个靠垫,倚在一棵开满花的树上;双手结说法印,右臂轻轻抬起;头上和身上都戴有骨制的饰物。丹马巴的身边站着一个年轻女子,她手持嘎巴拉向丹马巴奉上供养,试图吸引他的注意。  甘帝巴 甘帝巴原名慧藏详,又称作直布巴、刚塔帕达等。他蒙金刚亥母授记,成为一名精通五明、学问渊博、善于征破外道的大学者,后即四处游方,宣弘佛法。在一次度化众生时,他以神通变出金刚铃杵,持在手中,遂亦被称作金刚铃师。 甘帝巴身着瑜伽士的服装,肩披一条冥想带,颈上戴着一条骨制的项链。他的身上还有许多珠链,颈上的珠链交叉搭于胸前。他左手执铃,右手执杵,飞在空中。身边跟随甘帝巴一起飞行的是金刚亥母,而爬在他身上的人可能是他们的儿子。  [...]

藏传佛教中的神灵(十二)

三昧耶度母 三昧耶度母。她体色深绿,半静半怒,伴随她的还有四位随从瑜伽女,分别位于坛城的四方。由此可见,这是度母在无上瑜伽密续部的法相,是与印度金刚空行母密续法系混合后的产物。中央主尊呈深绿色,象征她是本初能量的精华。面有三目:右眼观世俗界,左眼观胜义界,第三只眼观灵异界。八只手臂,右边三只持箭,箭头为粉色青莲花。箭头带花象征三昧耶度母修持法系的智慧,能够通过空性见将所有负面力量转化为富有创造力的能量。手鼓象征瑜伽修持控制人体灵量的能力。钺刀象征切断我执的原初觉悟。右边第四只手结与愿印,象征其修持可以满足世俗和精神的所有需要。 左手当胸持一曲蓝色莲花,一把青莲花弓,一把三叉戟和一个嘎巴拉碗。莲花象征将世俗情景转化为胜义体验的能力;青莲花弓象征其观想拥有射出智慧之箭的法力;三叉戟象征她同时拥有三身;盈血颅器象征其修持者能够畅饮胜义大乐。左肩倚骷髅杖,象征其法系传达了母续的全部奥义。 她头戴五骷髅冠,象征五种智慧。颈挂由五十一颗人头串成的项链,象征她断绝了产生于五十一种次等精神原型的所有日常行为。 狮面空行佛母 狮面空行佛母,梵文Simhavaktra Dakini,藏文mKhah-hGro Seng-gehi gDong-can,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本尊。空行母黑蓝色身,面孔为狮面。她头戴骷髅冠,头发如火焰一样从根部竖起,呲牙卷舌,垂挂人头大璎珞。右手持金刚钺刀,左手持盈血颅器,以左脚直立、右脚屈曲的舞姿站立于莲台之上。这个舞姿,代表乐空不二。本尊四周,般若烈火熊熊燃烧。 钦列嘉波 护法神钦列嘉波原是中亚的神衹,在公元8世纪被莲花生虏获、驯服后,带到西藏,安置在桑耶寺作为佛法的守护神。钦列嘉波三头六臂,面目极其凶恶。六臂中,右上臂持饰有金刚的木杖,中间二臂拉满弓射箭,下臂持金刚鬘;左上臂持金刚钺刀,下臂持拘鬼牌,以游戏姿骑在绿鬃白狮子上,狮子踏着恶魔的尸首。 多杰拉布珍玛 多杰拉布珍玛是吉祥天母的二十一形相之一。茶色身,代表她是“摄”与“伏”的集合。头戴五骷髅冠,象征她可以将五毒转化为五智的能力。她右手持宝剑,剑上缠绕着火焰,表示可以切断我执和二心,说明她是智慧的化身;左手抚弄着一只猫鼬,猫鼬浑身散发出五彩珠光,象征着她拥有带来福禄的特殊功能。在她的脐部,有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头上就戴着一个月亮形的发饰。

财宝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财宝天王(བྱང་རྣམ་ཐོས་སྲས་།)又称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是毗沙门天王变化身之一,他是八地菩萨示现的护法身,也是北方多宝佛的化现,作为财神护法,以出世间护法身份之示现。 他身居金刚手菩萨的净土——北方柳叶宫,与金刚手菩萨有颇深的渊源,属于金刚手菩萨的部属。其具有大福德,专门保护众生的财富,是世上一切财富的守护者,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 按照仪轨来说,财宝天王,是八地菩萨示现的护法身,是北方多宝佛的化现,因此是僧宝、出世间护法,属于皈依境内的皈依对象。 财宝天王是三士道中的中士道护法,主要护持戒律和基本生活。宗喀巴大师在修建甘丹寺的时候,由于缺乏资财,就修供财宝天王,结果陆续有人供养钱财,顺利修成甘丹寺。 常供奉财宝天王、且常行慈悲善行之一切众生,藉由财宝天王之大力加持,可事业顺利,鸿图大展,求财满愿,快速相应也可消灾解厄、求取财富、增进福祉。 顿珠仁饮仁波切望着即将远赴西藏的宗喀巴大师,很慈悲的教导说:“由于众生的业力,和本身罪障的关系,修学者在从事自他二利的事业上,多少会有一些障碍。为了要破除魔障而顺利得到成就,必须修学本尊法。如果想要破除内外魔障,应当修持金刚手;要想增长广大的智慧,应当修持文殊五字明;要想成就顺缘,应当修持财宝天王;要想增益福寿,应当修持无量寿如来;要想消除人非人之扰乱,以及求赐一切成就,应当修持嘛哈嘎拉。这些都是我的本尊,现在全部传授给你,你一定要如法修持,千万不可间断啊!”   以下为整理的财宝天王的各种形象:   肤色纯黄,一面二臂,有手执如意宝幢,左手执吐宝兽降如意宝雨,口吐万愿宝琼,宝冠顶髻,饰品满身,身着云锦;在面向吐宝兽的威猛白狮卧憩之上, 结王者坐姿。周国被威力巨大的神、龙、夜叉所围绕。由木迪赞普从赤松德赞听受,后传承之。 咒语:唵白沙马那耶索哈   肤色红,一面二臂,右手举飞幡红矛,左手执吐宝兽,给修行者降下成就雨,獠牙呲咧,须眉红黄如火燃烧,身着锦衣,外穿犀甲,腰勒金带,头戴圆盔,脚蹬犀纹靴。周围有罗睺罗名曜,墨色,一面二臂,上身罗刹貌,下身如蛇尾盘绕,九头之上有乌鸦首,全身充眼;右手执鲸幢,左手执蛇索。还有七夜叉……在禅师噶饶多吉念修期间,亲自显灵,并授秘诀而传承之。 咒语:略摩诃热匝亚怡萨玛耶 [...]

摩利支天菩萨

摩利支天菩萨 摩利支天(梵名mārīcī),又音译为摩里支天、末利支天,也被称作摩利支天菩萨或大摩里支菩萨等;藏文中将其意译作具光明天女、具光佛母。自古以来,相传其咒文极为灵验,故在唐、宋、明等朝代,此法非常盛行。 摩利支天菩萨,是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的化身。 摩利支天菩萨示现为护法形相,能消灾、除障、增福、满愿、护身、隐身、得财等等。 摩利支天菩萨,有隐身法。不是说修了摩利支天法,就真的能消失不见,而是会很巧妙的躲过灾难不会被伤害。 没有一个人可以欺负修摩利支天法的人。任何灾难,摩利支天菩萨都可化解。 在《佛说陀罗尼集经》中提到摩利支天菩萨咒时,有备注:“西国诸德,诵前者多。古今受持,相传得验,前后两咒,无不有效。”可见在印度诸国,此法屡显神验,佑护众生,备受推崇。据闻,不空三藏传授给唐玄宗的第一个密法,便是摩利支天法,因为能隐形护身。根据相关文献,宋朝时,王公贵族喜欢修持此法。明朝,郑和修持摩利支天法门,并刊印相关经典流通。众所周知,阿修罗军队常和帝释天的诸天军队发生战争。除了目前密教经典,东密的《传授集》记载:“ 不空译仪轨云。罗睺、质多二阿修罗为夺舍脂女上天帝宫。时日月天子放净光。照修罗眼眸。修罗以手欲执日月。摩利支有大势力。方便现岁儿形。翳日月宫殿。令修罗迷惑。 今以隐形法。不令知日月天及修罗王。又云。摩利支助护天帝。日月恒隐其形。悬日月天子前。如微鸟笼。现其世界之形相也。” 传授集所载的不空仪轨,当是不空阿阇梨秘传之仪轨,非今大藏经所见之轨。又《行林钞》所载: 罗睺阿修罗王为夺彼舍脂女上天帝宫时。日月天子放光。照耀修罗两眼眸子。修罗以手欲执日月天子。摩利支天有大势方便故。现人间三岁少儿形。覆翳日月天宫命。修罗迷惑。亦吾以隐形法不令知。日月天子及修罗王。恒令帝释天王悉摧破修罗王军众。 或说云。摩利支为助护天帝日月。恒隐其形悬日月天子前。如征马笼现其色界之形相也。帝释天每月十六日讲说大品般若。故一切诸佛权化皆应称帝释天所势。是故摩利支天以大方便神通力助护天帝也。 摩利支有二印。身印隐形印。依隐印加持力故。一切天魔恶鬼不善邪魔外道不得其便。亦无见其行者形体。虽求觅。空尽神力。终不得见持修者形体。 由此可知,摩利支天菩萨和帝释天主,有极大的联系。她帮助诸天战胜阿修罗军队,故又有战神之称号。因行于日月之前,故又有阳焰天之号。 忉利天主帝释天每月十六日讲说大品般若经,帝释天实为诸佛权现之等流身。 [...]

藏传佛教中的神灵(十一)

十二丹玛女神,又称为永宁地母十二尊,原本为苯教中的土地神,辖地遍布西藏各地,后来被莲花生大师所降伏,并赐其密法名,成为佛教护法。 这十二女神分为三组,分别是:四魔女神的遐尔名扬地母、页岩孚佑地母、普贤地母、魔后地母;四药叉女神的独具支眼地母、贤德明妃地母、刚烈尊胜地母、白衣龙后地母;四医药女神的藏士孚佑地母、太一济世地母、丽质冰心地母、翠聪绿地母。 遐尔名扬地母 右持龙蛇、左托宝藏瓶,骑一红马,守护纳木错湖。 页岩孚佑地母 右持莲花杵,左托甘露瓶,骑白色雪狮,守护珠穆朗玛峰。 普贤地母 右持金刚棒、左托满盛宝珠之盘,坐骑于棕色狼背上,守护拉齐雪山。 魔后地母 右持鼓、左持宝镜,坐大鹏金翅鸟上,守护羊卓雍湖。 独具支眼地母 右持宝刀、左挽缰绳,下跨灰骡,守护拉普岗雪山。 贤德明妃地母 右持镰刀、左托甘露宝瓶,坐骑神鹿上,守护喀日雪山。 刚烈尊胜地母 [...]

藏传佛教中的神灵(十)

帝洛巴 帝洛巴又译作得洛巴、底洛巴、底梨波等,本名明光,法名慧贤,是印度大手印教授四大秘诀的重要传承者,被噶举派奉为第二代祖师。相传他从金刚总持报身佛处接受口传和灌顶,而得大成就,又将教法传给那洛巴大师。其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大师赴印度取经时,曾师从帝洛巴、那洛巴等学法,回藏后开创了藏传佛教噶举派。 帝洛巴左手握着一条金鱼,右手持一只盛满甘露的嘎巴拉碗,坐在一张坐垫之上;他头上戴着镶有人头骨的首饰,后面放出光芒;项上持着骨制的珠链和一条红色和蓝色鲜花相间纺织的花环;他身着瑜伽士的短裤,身上围着一条布巾,一条冥想带缠在肩膀和左腿上。他的身后有白云环绕的山峰和河流,身前的草地上则有一对白鹅和一对羚羊。 那洛巴 那洛巴又译作那诺巴、那饶巴、那茹巴、纳若巴或那娄波等,意为胜人,乳名普贤,法号虚空藏、佛智、法幢、智慧成就等,获得班智达称号后,名叫无畏称,持佛法号叫上座持地,具器之名无垢威严,成为瑜伽士后,改名那饶达巴。 画面中的那洛巴居于一个偏僻的山中世界里,穿着瑜伽士的服装,坐在一条带有斑点的动物皮垫之上,一条饰有精美图案的冥想带将他围在其中。那洛巴双手执起一支号角,放在嘴边吹响,这个动作可视为驱走无明、我执等妄念的象征,也可解释为那洛巴对其上师帝洛巴的称颂之举。   尸林怙主 尸林怙主,即尸陀林主,又称“墓葬主”。是本尊胜乐及空行母的不共护法。因此一般我们会在护法的唐卡上方看到胜乐像,以及在胜乐或者空行母唐卡下方看到尸林护法像。 尸林怙主夫妇的形象极为阴森恐怖,是两具没有血肉的完整人体骨架,全身白色,一面二臂,右手高举人头骨棒,左手承托盛满鲜血的颅器,分别踏立在莲花日月轮垫上的海螺和贝壳上面,作舞姿状。 尸林怙主的髑髅身表义空性,人头骨棒表义摧灭嗔恚心,盛血颅器表义饮魔敌血、五骷髅顶饰表义出生一切悉地成就。总之,尸林怙主幻化多变,与其眷属,护持佛法事业。   金刚总持 金刚总持,又名持金刚,意为总持统摄一切金刚,为佛教各宗派传承的本源。 画面中的金刚总持为白色身,白色象征金刚的本质是洁白无染;双臂在胸前相交,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双手结金刚哞迦罗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执金刚杵,象征智慧与慈悲结合。金刚总持的身周围绕着诸佛上师。 [...]

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是备受尊崇的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王菩萨发下的大愿,他以极大的悲愿和孝心感化着一切有缘众生。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萨圣诞。 地藏菩萨的转生故事 一、婆罗门女: 地藏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曾是一婆罗门女,她的母亲不信三宝而行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婆罗门女知道母亲的必然果报,故变卖家产为母布施修福。她挂心母亲的处境,如果佛还住世便可向佛询问,而当时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早已入灭。在极悲痛时,婆罗门女受到一个声音指点,让她一心称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名号。婆罗门女至诚恭敬一心念佛,不久便以念佛力,在定境中来到地狱,向鬼王询问母亲状况。鬼王告知,因为她布施供养和念佛的功德,亡母和其他地狱罪人,已脱离地狱苦而投生天道。婆罗门女便在佛像前立下誓愿,要度脱一切罪苦的众生。 二、光目女: 又在过去无量劫前,地藏菩萨曾是名叫光目的孝女。光目女的母亲生前喜欢吃鱼子、海鲜,造了极多的杀生业。光目女知道母亲死后会堕落到恶道中,于是请阿罗汉入定观看,见母亲果然在地狱中受极大苦。光目女一心念佛,造佛像诚敬供养。后来其母投生光目女家,为奴婢之子,出生未满三天竟能说话,惨泣告知:自己蒙光目救度投生为下贱人,而在十三岁将短命而终,并再受苦报,原因是杀害和毁骂二业。于是光目立誓救拔未来一切罪苦众生,而光目之母也终得舍离苦报。  三、大长者子:   又在过去久远劫前,地藏菩萨曾是大长者子。当时有佛名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长者子见佛相好庄严,心生恭敬,便请问佛因作了怎样的行愿,而得这样的庄严相。佛回答说,得这样的庄严相,应当久远济度一切受苦众生。于是长者子立下大愿,要在今日到未来劫,度脱一切苦难众生出离苦海,然后自己才成就佛果。  四、小国国王:   又在过去无量劫前,有佛名一切智成就如来,住世六万劫。这位佛出家前是一个小国国王,他和一个邻国国王为友,同行十善利益众生。为救度邻国的造恶众生,他们共同发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然后度化所有罪苦众生。一王发愿如果不先度完罪苦众生,让他们得安乐成就菩提,自己绝不成佛。发愿先成佛道的是一切智成就如来,发愿最后成佛的是地藏王菩萨。  五、来自新罗的地藏比丘   唐代的中国佛教,正如日丽中天,吸引了日韩等国不少僧人来华求法。当时的朝鲜半岛分为三个国家,即新罗、高句丽、百济。有新罗王子金乔觉(696-794),生而相貌奇特,顶骨耸出特高。力大可敌十人。心地慈善,颖悟异常。金乔觉出家名地藏比丘,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地藏比丘在各地游化数年后,於开元末年来到安徽省九华山。地藏比丘在此深山的盆地里结庐苦修,过着渴饮涧水,饥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虫伤螫。深山苦修的地藏比丘,若干年后被当地士绅诸葛节游山时发现。见此和尚住石洞茅蓬,破锅残粒中渗有白土,生活异常清苦。得知是新罗王族远来中国求法,诸葛长者发心倡议为他修建道场。九华山主姓闵;家财甚富。建寺必请闵公布施山地,闵公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问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盖地足矣”。 [...]

准提菩萨 | 准提佛母:有求必应的秘密!藏传佛教高僧都在修的法门!

准提菩萨,又叫准提佛母,梵名Cundi的音译,意为清净,赞叹心地清净。在佛教中,准提菩萨被尊为一位感应极大、对崇拜者无限关怀的伟大菩萨,其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无边,感应至深,能成满诸愿,摧破一切众生惑业,无微不至地守护众生。 一、准提菩萨的身份与地位 东密以准提菩萨为六观音之一,摄于莲华部,为诸佛之母,故又称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俱胝,意为“千万”,准提菩萨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能够满足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愿求,对众生展现出最深挚的护佑。准提菩萨是显密共尊的一位菩萨,禅宗以准提菩萨为天人丈夫观世音盘算,台密以《七俱胝佛母准提经》之经名,准提菩萨入于佛母中以为佛部之尊。 在佛教经典中,准提菩萨的事迹虽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据《准提陀罗尼经》所言,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即准提咒。准提神咒的威力不可思议,其感应甚为迅速强大,举凡降魔、治病、富贵、敬爱、延寿、祈求聪明、辩论胜利、求儿、降雨、脱离拘禁、得诸佛菩萨的庇护、速证无上菩提等,无不成就,可谓功德广大无边,任何众生皆可救度。 二、准提菩萨的感应与修行 准提菩萨的感应极为迅速强大,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准提菩萨感应的故事和记载。憨山大师曾提倡修持准提咒,并著有《准提菩萨赞》和《示颜仲先持准提咒》。憨山大师认为,对于在家居士来说,由于五欲浓厚,烦恼根深,修行起来难以下手,而持咒则是一种容易入门的修行方法。他总结说:“俱胝准提,是以咒为话头参究。” 清初顺治年间,福征道一居士在《佛母准提焚修悉地仪文宝忏序》中回顾记载了憨山大师劝修并至为详尽地指导准提法门之旧事。憨山大师在上堂讲法时,痛切地传授了准提法门,并亲自示范了根本身契和刻传手印。他还教导说,只要有一片肯切的心,不净处也能变得清净,而且不能间断一日的修行,否则千日也难以弥补。憨山大师还强调了十斋日即为准提斋日,也不得间断一日。 蕅益大师也提倡修持准提咒,并著有《准提持法》一卷和《持准提咒愿文》一篇。蕅益大师在《持准提咒愿文》中表达了以正信正知正行修持准提法门,不为自己出生死证菩提,而为法界众生“超二种生死苦,圆四智菩提果”的菩提大愿。他认为,持准提咒修行而获证菩提之妙用,同于《准提经》中所说准提菩萨以无量无边福德智慧功德满众生愿、守护众生的不可思议的感应。 三、准提菩萨的形象与象征 准提菩萨的形象在佛教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准提佛母源自藏传佛教密乘的称谓,其位于胎藏界曼荼罗之遍知院,身呈黄白色,结跏跌坐于莲花上,身着轻罗绰袖之衣,腰系绶带,手腕佩以白螺,呈二臂、四臂、十八臂、至八十四臂,三目之相。通常藏传所供曼陀罗,多为十八臂三目。 准提菩萨的形象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象征着其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和功德。准提菩萨的多臂形象代表着其能够同时满足众生的多种愿求,而三目则象征着其能够洞察世间的一切真相,给予众生最正确的指引和护佑。 四、准提菩萨的经典与法门 关于准提菩萨的经典主要有《准提陀罗尼经》、《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等。这些经典中详细记载了准提菩萨的咒语、法门和功德。 其中,《准提陀罗尼经》是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为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而说的。该经中详细描述了准提菩萨的咒语和修行方法,以及持咒的功德和感应。准提神咒的威力不可思议,能够迅速强大地满足众生的各种愿求。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和《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则是由唐代印度僧人金刚智和不空分别译出的。这两部经典进一步阐述了准提菩萨的法门和功德,使得准提法门在唐代得以盛行,并逐渐成为唐密里至为重要的法门。 [...]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佛教里,是占很重要的地位的。这观世音菩萨,有的人说他是中国的,有的人说他是外国的;有的人又说他是男人,有的人又说他是女人。 现在我告诉各位,这观世音菩萨,他也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外国人。那么他是哪儿的人呢?他是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都是他,哪个地方也都不是他。他是随类应现,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的,他就示现什么身而为说法。所以观世音菩萨没有一定的。 这观世音菩萨,他也示现佛身来度一切应该成佛的众生,也现菩萨身来度一切应该成菩萨的众生,也现天上的天王身来度一切众生。总而言之,这个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示现什么身,来给这一类的众生说法。 在佛教里,观世音菩萨各处去教化众生。所以,他要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先看这个众生欢喜什么,投其所好,他就说什么法;这个人也都欢喜听,于是就把这个众生度了。 所以说,观世音菩萨也不一定是男身,也不一定是女身,他也是男身,也是女身,不过都是变化的。观世音菩萨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和佛是一样。并且观世音菩萨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佛,佛号为“正法明如来”。 现在他化菩萨身来教化众生,在佛教中,他现菩萨身;在外道里,他也现外道的身,所以往往有一位穿着白衣服的,在耶稣教里就说她是圣母。 其实,这位圣母是谁呢?就是观世音菩萨,去教化那一类的众生。他示现穿白衣服的样子,一般的耶稣教说这是圣母,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去显现,令这个众生来发心。 无论早晚,都会令他明白佛法;明白佛法之后,就要发菩提心。这是观世音菩萨这种妙用无穷的不可思议境界。 “观世音菩萨”这几个字,“观”是一种观智,能观的智慧;“世音”是所观的境界。这能观的智慧,观这个所观的境界,观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境界、所有一切的音声。 这音声,有苦声、乐声,有善声、恶声,有好声、坏声,观世音菩萨观看世界种种的音声,他就遂心满愿──众生无论求什么,向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一定会遂心满愿。 所谓“一切众生若干种音,菩萨悉知悉见”,无论有什么声音,这一位菩萨都知道。 为什么?因为他一天到晚尽观世界的音声,观一观这地方有什么音声?观一观那地方又有什么音声?本来音声是听的,怎么他说“看”呢?音声你能看得见吗? 你看不见,但是观世音菩萨能看得见,像看雷达那个境界是一样的;因为观世音菩萨他那儿有雷达,每一个众生都有电波,你这个电波发出的什么音波,他都知道。这是一种讲法。 还有一种讲法,因为观世音菩萨眼睛虽然说是“观音声”,也就是用眼睛可以听;这眼睛不单可以看,而且又可以听。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他有六根互用的神通。 一般人若修《法华经》,得到法华三昧,或者得到六根清净这种境界,都可以六根互用,何况观世音菩萨呢!所以观世音菩萨耳朵也能看、也会说话、又会吃东西,他眼睛会听、也会想东西。 [...]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