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大师的 "四项修炼 "概括了佛教教义的精髓。这些修行方法构成了中国 禅宗.它们也是中国佛教和文化的桥梁。遗憾的是,许多禅宗修行者只关注公案和关键点。他们往往忽略了禅师言行背后的真正含义。这种误导使他们偏离了禅的精神。他们进入了古代大师所说的 "禅的魔境"。事实上,今天存在着许多 "捏造的禅宗信徒"。

达摩

1.补偿错误的做法

这种修行强调树立坚定的世界观。学习佛教和禅宗的学生必须认识到他们的生活是一种偿还债务的方式。这意味着承认对他人犯下的错误。我们进入这个世界时一无所有。我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是恩赐。我们亏欠众生、国家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应该报恩,偿还旧债。此外,我们还应为世界牺牲自己。这是大乘佛教强调布施的出发点。这与儒家的 "忠君之道 "和老子的 "有产无取 "理念不谋而合。菩提达摩大师面对嫉妒和毒害,却没有报复。他找到了继承人,然后才向毒药屈服。这体现了他用行动诠释的教诲。同样,苏格拉底和耶稣等人物也展现了这种精神。此外,阿罗汉在死前宣称 "我生已尽"。永嘉也说:"未悟之前,先还前债"。真正的禅超越了美丽的风景。它涉及实践。一代又一代的禅宗弟子重理论轻实践,犯下了大错。因此,菩提达摩大师说:"很少有人会实践和理解它"。多么令人惋惜!

丹林和尚写道,修行者应该接受痛苦。他们应该认识到这是过去行为的结果。他们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它。佛经说:"遇苦莫忧。为什么呢?因为你理解它"。这种心态符合真理。怨恨成为进步的手段。因此,这就是 "将错就错 "的做法。

2.适应环境的实践

佛教教义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化。人和事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这就是 "依他起",无我不变。因此,人们应将幸福、痛苦、成功和失败视为幻觉。这就是禅宗 "放下 "和 "顺应条件 "教义的基础。这种观念可以消除旧的业力,而不会产生新的业力。它与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不谋而合。也与《易经》中的 "君子居易 "相吻合。此外,它还与老子的 "少私寡欲 "相吻合。此外,它还与孔子的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相契合。这些理念启发了许多僧侣。他们也培养了高尚的品格。然而,执着于条件会使人偏离正道。

坦林在序言中指出,众生受业力驱使。众生因缘际会,有苦有乐。获得奖赏或荣誉是由于过去的原因。当条件停止时,它们也就消失了。因此,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心不应增加,也不应减少。人应该与道路完全一致。因此,这就是所谓的 "适应条件 "修行。

3.无求的实践

这种做法体现了大乘佛教超越世俗负担的精神。人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有得失、荣辱。随之而来的是 "求而不得 "的痛苦。孔子说:"有求必应,无欲则刚"。如果学佛参禅,就必须相信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偿还业债。他们的人生就是适应环境,消除旧业。此外,他们不应有其他追求。这与老子的 "道法自然 "不谋而合。这也与孔子的 "富贵不能淫 "相吻合。然而,后来的禅宗修行者追求的是一种无形的道果,这就违背了这一原则。

谭林记》中说,世俗之人执着于一切,这就是追求。智者明真理,反世俗。他们安于无为,随波逐流。万物皆空。无欲则刚。功名与黑暗相随。有身者皆苦。明白了这一点,他们就会放弃财产,停止追求。经云:"有求必应,无求必乐"。因此,这就是 "无求 "修行法。

4.顺应佛法的修行

这一修行方法概括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了解自性空之后,必须以利益世人为指导原则。它以大乘佛教为基础,以布施为先。不能只注重 "拄杖不见人",以为这就是禅宗的正确修行方法。

谭林和尚在序言中指出,内在纯洁性原则被称为 达摩.这一原则决定了万法皆空。佛经中说:"法无众生,因离众生垢"。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按照 达摩.性质 达摩 没有吝啬。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生命和财富慷慨解囊,毫不犹豫。他们只清除污垢,改造众生,不执着于任何形式。这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好处。既然布施如此,其他圆满也是如此。他们修炼六度,不执着于任何修行。因此,这就是 "顺 达摩"的做法。

菩提达摩禅的 "正行 "是真正学佛参禅的 "正行"。任何不遵循这 "四修 "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只要依此修行,就能涵盖所有教义。这些教义涉及道德、专注和智慧。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