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六祖慧能的故事。
唐高宗龙朔元年的一天,齐州黄梅县(今湖北省黄梅县)东山寺钟磬齐鸣。信众如云,禅宗五祖弘忍登台说法,一如既往地为信众指点迷津。
一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年轻人来到了这里。弘仁注意到他衣衫不整的样子,意识到他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年轻人答道:"岭南人。"众人哄堂大笑。当时的岭南被认为是一个偏远、未开化的地区。弘仁接着问:"你来这里有何贵干?"年轻人大言不惭地说:"我是来成佛的!"众人哄堂大笑,一时忘记了寺庙的严格规矩。
惠能的豪言壮语
弘忍见他的语气似乎有些傲慢,便笑着说:"这里的人都求福求运,你却立志成佛?岭南地处偏僻,你又是个乡下人,不学无术。怎么可能有佛性呢?"年轻人恭敬地答道:"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无南北之别。人虽有高低贵贱之分,佛性却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弘忍大为震惊。这个 "乡下人"(指惠能)对佛理有着非凡的理解,显示出成为佛法大器的潜质。然而,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惊讶,厉声问道:"你言辞宏亮,难道不怕人讥笑吗?你还能做什么?
"不离本心,身在福田。法师还有什么吩咐?"年轻人恭敬地回答。弘忍大师意识到这个年轻人很有潜力,怕别人惊讶,便摆摆手,大声说:"够了!去碾坊碾米去!"这个年轻人就是未来的禅宗六祖惠能。
早期生活和转折点
惠能本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他的父亲曾做过小官,后来被贬到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死于任上。惠能由寡母抚养长大,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靠惠能打柴为生。
一天,他卖完柴火后,无意中听到一位顾客念诵佛经,说 "应发无所住之心"。他心头一动,一种深刻的感觉涌上心头。他感到近日来的疲惫和倦意完全消失了。
他向顾客询问经文的内容,顾客告诉他这是 金刚经.那人解释说,弘忍大师主张学习这本经书,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悟道成佛的方法。惠能想去东山寺拜弘忍为师的念头油然而生。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位好心人赠送的十两银子。惠能与母亲安顿好后,便日夜兼程赶往东山寺。
寻找佛法
几个月过去了。一天,弘忍召集弟子,公开宣布:"你们跟随我学习佛法。现在是大家展示自己理解力的时候了。回到你们各自的住处,写一首偈子(偈颂),反映你们对佛教原则的理解。我将把袈裟和钵传给真正领悟佛法精髓的人"。
弟子们兴奋不已,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谁得到袈裟和碗,都将成为禅宗六祖。他的话将具有极大的分量,他将对禅宗的所有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大家都想到了弘忍最得意的弟子神秀。
神秀学识渊博,精通佛经,跟随弘忍多年,深得弘忍的器重。他是首座和尚,经常代表弘忍讲经说法。显然,他将成为下一任宗主。
神秀发现大家都不敢作诗,便故意劝大家多加练习。众人纷纷响应:"我们这些普通人怎么能跟您比?只要有你在,谁敢立志做六祖?接袈裟、传法的责任,分明是你的。只要你得到了,我们就会向你学习。我们何必作偈呢?毫无意义!"
神秀的诗句
神秀受宠若惊,自信满满。他宣布:"我已经作了一首偈子,虽然不知道是否完全表达了我的理解。"在众人的簇拥下,他来到佛堂南廊,有人提供了毛笔。他在墙上写下了如下偈语
身体就是菩提树、
心灵就像一面明镜。
无论何时,我们都必须努力擦亮它、
不允许灰尘积聚。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弘忍走过去,念了一段经文,思索片刻后,命令大家背诵。他说,这样做可以防止人堕入魔境,给个人带来好处。弟子们认真地背诵着偈语。
弘仁把神秀召到自己的房间,神秀对这一特别的关注感到很高兴。弘仁问:"这首诗是你的?"神秀答道:"是的。请大师指教。"弘忍笑着说:"我知道寺里没有其他人能写出这首诗。这首诗表明你在入口处,但不在里面。根据你的理解,你还没有看到自己的本性,因此你不可能拥有无上的智慧。要想获得无上智慧,必须认清自己的心,当下见性,每时每刻不生不灭,不断见性。这样,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智慧自由行事。回去后,静坐一两天,再给我写一首偈子。如果你开悟了,我就把袈裟传给你。"
神秀的心像刚被水浇灭的熊熊烈火。他感到烦躁不安,思绪混乱,想不出别的诗句。
惠能的诗句
惠能却不知道这些事。那天,他在磨坊外听到一个小男孩在唱诗,这让他心潮澎湃。他拦住男孩,询问诗句的内容。小男孩解释说,这是神秀写的诗,神秀有望成为六祖。惠能一听,哈哈大笑。男孩问他为什么笑,并向他挑战,让他自己作一首诗。惠能同意了,并让男孩找人代笔。
小厮领着慧能来到南廊。僧人们听说一个乡下人在作诗,都嘲笑他。"他竟敢与神秀并肩作战!这人疯了!"一个人喊道。"你就砍柴吧,别丢人现眼了。"另一个喊道。"我帮你写,看你写出什么来。"第三个人又讽刺道。惠能笑了笑,一字一句地口述诗句:
菩提不是一棵树、
明镜不是支架。
本来,什么都没有、
灰尘在哪里降落?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笑。"菩提不是树?镜子不是支架?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一点道理都没有!"一个人大声喊道。"本来无一物?那就没有佛和法!我们完蛋了,怎么吃饭?"另一个人补充道。
弘忍听到动静,走了过来。看到这首偈语,他非常高兴,因为它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对见性成佛的理解。然而,他又想起了因追求袈裟而引发的许多纠纷和死亡。惠能地位卑微,如果别人想伤害他,他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他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
慧能继承佛法
众人见没有人表示赞同,也就散去了。后来,弘忍趁四下无人,来到碾坊。他看到惠能腰间系着一块大石头,一边碾米一边唱歌,满头大汗。他唱的是一首老歌,听不懂。弘忍叹道:"见真性情,处处得自由"。他问:"米都碾好了吗?"惠能答道:"是磨的,但还需要筛。""是啊,只有筛过的米才是精米,那人呢?""他们等着主人的封印。"弘忍笑了笑,用杖在磨盘上敲了三下,转身离去。
惠能明白了,当晚三更时分,他来到弘忍的寝室。弘忍神情肃穆,将一件因年代久远已看不出颜色的袈裟赐给他说:"这是菩提达摩从印度带到中国传法的袈裟。历代祖师都把它作为传承的象征。但是,你们必须记住,袈裟只是一个象征,而不是佛法本身。佛法的传承是心与心之间的传承,它依赖于个人的悟性。今晚,我把这件袈裟传给你,你将成为六祖。但佛教界也有为名利所驱使的人。如果人们不接受你,你就会有生命危险。今晚就带着袈裟离开吧。"
惠能问:"我该去哪里?"弘忍回答说:"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弘忍亲自护送惠能到九江边,提出要划船渡江。惠能接过桨,说:"师父,让徒儿来吧。""我是你师父,应该由我来渡你。你怎么能渡我呢?"惠能听懂了其中微妙的暗示,回答说:"惠能迷茫时,是你指引我;现在我悟道了,必须自己指引自己。"弘忍笑着说:"临别之际,我赠你这首偈语。'众生播种,因缘生果。无情则无种,无种则无情。无本则无生。于是,他欣然下船,目送慧能独自驶向南岸。
惠能的逃亡与寻找
一连三天,东山寺静悄悄的。弘忍大师不再讲法,弟子们很困惑。他们派神秀去问:"大师为何不再讲法?""佛法不在了。弘忍平静地回答。神秀大惊,问道:"谁得到了佛法?"弘忍说:"能者得之。"
神秀告诉了大家,大家这才想起惠能三天前从磨坊里失踪了。他们对袈裟流落到这个无缘无故的乡下人手里感到非常愤怒。陈宣帝的孙子惠明率领一百多人出发追赶。慧明是个脾气暴躁的将军,跟随弘忍多年也没有悟道。他听说达摩南下,急忙赶在前面,追上了大庾岭上的惠能。
惠能意识到,袈裟象征的是佛法的传承,而不是强取豪夺。他把袈裟放在一块石头上,自己躲在石头和灌木丛后面。慧明看到袈裟,高兴地伸手去拿。但是,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我拿了这件袈裟,我是不是就成了六祖?"菩提达摩严厉的面容在他脑海中浮现,他感到紧张,浑身冒汗。袈裟好像须弥山一样沉重,他怎么也提不起来。
慧明恍然大悟,说:"师父,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求袈裟的。请大师慈悲为怀,为我讲法,救我脱离苦海。"慧能从草丛中走出来,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就静下心来,听我说:'不思善恶,此时此刻,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慧明赞叹不已,瞬间豁然开朗。他向慧能鞠躬道:"我在黄梅多年,一直不识本来面目,无法驾驭自己。今天,多亏你的指点,让我冲破幻境,觉醒本真。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尝到了蜜糖的傻瓜。"就这样,慧明成了慧能的第一个弟子。
慧明让慧能继续南行,自己则留了下来。不一会儿,随着队伍的追赶,北方扬起了一阵尘土。慧明说:"我在这里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土人的踪迹。要不我们回头仔细找找吧!"就这样,一行人边骂边往回走。
建立南方禅宗
惠能躲过追兵后,隐居山林十五年。一天,他来到广州法兴寺。巧合的是,该寺住持印宗法师正在讲经说法。 涅槃经.当微风吹拂寺庙的旗帜时,出现了争论。一个人说 "旗帜是被风吹动的"另一个人反驳说:"旗帜不动,是风在动。"
这时,惠能站起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你的心动。"银宗大吃一惊,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把惠能请进寺庙,提出了一些深奥的问题。惠能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清晰准确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银宗问道:"法师,您真了不起!我听说十五年前 达摩 从东山南下。会不会是和你一起来的?"
惠能呈上袈裟,银宗恭敬地鞠了一躬。他问:"弘忍大师有什么具体指示吗?"惠能回答说:"没有具体指示。没有必要具体指导。学习佛法的关键在于看清自己的本性。只要看清自己的本性,挑水砍柴就能成佛!"印宗说:"你的话像珍珠。我的言语如鹅卵石。"
众人对慧能提出的简单启蒙途径感到惊讶。这是一条避免严格遵守规则、强调自我发现的道路。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自由和快乐。惠能的行为导致了最具中国特色和活力的佛教流派--南宗禅的创立。南宗强调直接理解,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它否定一切外在权威,注重认识内在自我,从而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步入一个自由而广阔的意义世界。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 年),惠能在印宗、智光大师的指导下正式剃度出家。不久,惠能离开法兴寺,来到韶州曹溪(今广东省韶关市)的宝林寺。从此,禅宗在曹溪发扬光大,传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