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舶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是有融合了中国道教内容的。印度密教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上师、金刚智上师、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唐僧一行。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密宗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上师亲自灌顶不经上师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 "密宗"。

虎衣明王 (藏语称为达拉美巴第一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密宗三大师祖之一,他在以五胜金刚为主的修法中对所修法门作了详细说明阐释编撰结集研究,将父续密法与母续密法相结合,并传授给智藏龙师,称为子续密宗,也就是大圆满修法。

密宗的修习方式起源甚早,许多仪式与修习方式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印度教传统(念咒也成陀罗尼,是佛法随顺印度民众的喜好而作的方便法。就像六道也是随顺方便法,能同过方便了知真实便能深信因果而不怀疑),但真正兴起的是静慈园阿阇黎亲笔 "唐密 "二字的时间则是佛法在印度已至末法时期的末期(神咒乘),其修习受到了当时世俗和外来的影响。静慈园阿阇黎亲笔 "唐密 "二字的时间则是佛法在印度已至末法时期的末期(神咒乘),其修行受到了当时世俗和外道的一些染污,原本用来启发道意的陀罗尼变为了只需念诵便可得道的 "神咒",不识五阴,以幻为真,痴著禅定受,杂以淫欲乐,起于魔境(心魔、五阴魔)而作密续(又称怛特罗),并将之凌驾于正统经典之上,作为修行的主要依据,使得其之前苦修之禅定尽为魔所取。

密续的内容极为庞杂,汉传分为三部,杂密胎藏界金刚界杂密部多为仪轨、咒语,讲究神通与尊请鬼神等内容,缺少高深的义理,是密宗最早的雏形。

藏传佛教汉传的三部,与藏传的前三部相当:杂密,相当于事续;胎藏界,相当于行续;金刚界,相当于瑜伽续。

密宗与大乘法的关系

密宗属于大乘里面的善权教,是在宣说究竟一乘法时针对还不能立即发出菩提心的弟子善权而说的法。所以密宗的修行是从小乘法起修,而一乘法是不修习小乘禅定和瑜伽的,因为小乘禅定和瑜伽是无念定,不能度众生。一乘法的菩萨以十善业为根本戒,以慈悲为发心的基础,以深发大悲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为修行的无上法。以成就圆满佛果,能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为修行的目标。而密宗因为其行者我执较深一些,所以佛不强调一定发慈悲心,更多的宣讲自度之法,以通过观想培养启发慈悲心为修行的无上法。以成为法相平等菩萨为修行的目标(实际上在传承的过程中因遇魔扰这一目标遗失了)。

根据密宗典籍记载来看,密宗法系相当于一乘法中为已得声闻四果发心作佛的初学菩萨所讲之经典。故将平等觉观果地作为最高阶位。平等觉性只是佛性德的一个方面,并未触及《》。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中宣讲之真如甚至等觉妙觉而从密宗不持斋、不禁邪行不断(色欲贪)、强调成佛不强调大悲度世来看,其经典也缺失了一乘法中的声闻乘部分和四无量心部分,导致其行者尚未修满日月光如来法门发菩提心和弘誓大愿即直接供养大日如来修习本来十行菩萨才可领悟之无相回相行,此为断学,如同断学般若,无有慈悲错空戒律,才有了男女双修这样的颠倒行。

毗卢遮那佛密宗法系中是最高身位如来,在一乘法中为九行菩萨善法行菩萨所具功德 "诸法平等寂灭不取于相",。密宗称之为大日如来 密宗大日如来所示现之平等寂灭,尚有寂灭相,虽得行自在,而不得第七识自在,不能观察乃至不觉第八识。而禅宗得无相三昧者能如实观察己之八识而无所著;净土宗念佛见佛者直得发心住乃至方便具足住,执持名号(不是口诵摄六根,就像持陀罗尼不是口念一样,口念是根性不足者自创之法)者更是直入如来地,最终圆佛成果入妙觉位。

大乘法中佛对毗卢遮那的解释: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所谓:'金刚平等成正觉,大菩提坚固性如金刚故;义平等成正觉,大菩提一义性故;法平等成正觉,大菩提自性清净故;一切业平等成正觉,大菩提离一切分别故。 "

何为毗卢遮那,《大乘同性经》言:"善丈夫。 佛有十地。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为十。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名火轮威藏明德地。六名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名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名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名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地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戒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傲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现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故。" 此第十地功德也就是《楞严经中所言语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 "之菩萨境界,圆融什么呢,能施一切法而于诸法平等寂灭不取于相 

什么是男女双修密法

男女双修出现的时候,佛法在印度已经是灭法前夕。少部分瑜珈修行者以愚痴心求禅定喜走火入魔,于此魔境下遇女生淫心而不自觉,并将此淫心所致之乐当作禅定喜。因根性不足之愚痴行者在末法时代如恒河沙,此颠倒行先于少部分修行者得以流行传播。其后,一批修佛者以对佛果有强烈的无明贪著故,不辨佛魔香臭,无明染着,入邪行大坑。其心并不存有恶意,但因无智慧故,不仅身行颠倒邪行,心亦颠倒,行邪行矣言说邪法。如莲花生于尸林修行终生,不可谓于佛法不执着,但所行却不如法,于末法时代无名师故,非其咎也。

根据密宗内部流传文献记载(不能称之典籍,双修是密宗修者自创),双修就是将男女接触时的短暂乐受回向禅定,使得能在此短暂的神经兴奋状态下获得所谓的乐禅定,并认为如此保持定觉不失便是佛境界(密宗称其为灌顶,这是毁佛罪过五逆。

如《大方广圆觉修罗多了义经》言:“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首先这里的淫并非专指男女邪行,而是表法一切欲贪之行。而淫怒痴之所以在佛亦是梵行,是因为佛生来菩提心圆满,于一切法前金刚不动,一切心念之火皆如镜中之火,纵火势再大,唯见火光不觉其热。这是功德力和菩提心共同起用的结果。不是将乐受回向可以比的。后者只是心法,凡是心法皆无常且无有功德。男女双修既不能增长智慧,又徒然消耗福报,久行令色身诸根失调。而没有修过禅定的人误行此道则淫意乱生不得安稳,当生即

尚未得首楞严三昧的人读密宗的所谓无上瑜伽部,或因愚痴故,因错就错,为其所染;或因欲观其境而淫欲念起,如中阴身投母迅疾入于魔境,初不觉其苦,渐而心不复定,欲火四起,遍烧其头,烧蚀空洞不堪忍,其以手涂脸,欲灭其火,大火遂寻其手烧燃而上,渐而烧至全身,堕于火狱而不能出。

什么是密宗的观自身为佛无上密法

密宗的观自身佛无上密法其实在大乘法中是初学菩萨修清净心发慈悲萌的法门。在大乘经典中并未失传,有明确记载。之所以有结手印,是随顺当时盛行的瑜珈世间法,是如意佛善权。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何名为身秘密法。于道场中端身正念。手结引导无上菩提最第一印。安置胸臆心月轮中。善男子。我当为汝说其印相。先以左右二大拇指。各入左右手掌之内。各以左右头指中指及第四指。坚握拇指作于手拳。即是坚牢金刚拳印。次不改拳舒右头指。直竖虚空。以其左拳著于心上。右拳小指坚握左拳头指一节。次以右拳头指之头。即指左拳拇指一节。亦着心前。是名引导无上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灭无明黑闇大光明印。以结此印加持力故。十方诸佛摩行者顶。受大菩提胜决定记。是大毗卢遮那如来无量福聚大妙智印。尔时行者结此印已。即作此观。一切有情共结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界无三恶道八难苦果。同受第一清净法乐。我今首上有大宝冠。其天冠中五佛如来结跏趺坐。我是毗卢遮那如来。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利益安乐

大光明照十方界是一种表法,光明表法智慧,十方界表法内心三千世界,众生表法心中一切法。 与小乘四禅定的区别是更强调发愿求智慧。结手印的目的是帮助未得阿罗汉果的菩萨以身摄心。由此就可知这并非大乘甚深法。因身心如幻,无我我所;大行菩萨不依身心求智慧功德。大方广圆觉修罗多了义经言身心如幻:"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缘心可见。"大乘之智慧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而菩提心虽为心,但是以真如自性之功德所发之心,不依外尘而动,因此有般若,有智慧。

卢舍那佛(关于佛号)

佛号也是一种表法,表法此佛正在宣讲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公开大课只传小乘法所以,他的佛号就是表法小乘寂定解脱法门的。大乘法只对功德具足(即利根者)发菩提心的弟子私下宣讲以免干扰声闻修行。所以才会有南传弟子不认大乘的事情发生。大般涅槃经中》所言佛入火涅磐的真实含义也不是佛死了,而是表法佛不再宣讲寂定解脱法,要开始宣讲入佛真如自性的大乘法了。如经中言:"我今不忍见天人尊入般涅槃。我于今日。欲先世尊入般涅槃。佛言。善哉。时须跋陀罗。即于佛前。入火界三昧而般涅槃。"身心皆是幻,非真非假,无生无灭。佛亦无有生死,言生死是对凡夫讲,对菩萨皆是表法。

卢舍那佛

如果说毗卢遮那佛是令菩萨平等觉观,于一切法得知见清净。卢舍那佛就是令菩萨了知五蕴为空不住,息灭一切有为法得业清净。大方广佛华严经》:"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虽然最终业得清净的结果和阿罗汉是一样的,但一个是通过智慧得清净,一个是依法修行得清净,有本质区别。

十种佛身

由于密宗不是一乘法而是善权(不包括后人妄拟的密续),所以密宗里的佛只有三种佛身,法身、报身、应身。分别相当于华严十佛中的法佛、业报佛、化佛。

华严经言佛有十种佛身。《楞严经"讲解(大行)菩萨五十二阶次的童真住时也提及十佛身:"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佛身是法身,每一身分别表法不同的法,所以要问佛到底有几身,佛有无量无边身。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涅盘佛)、心佛三昧佛性佛(本性佛)、如意佛正觉佛就是释迦牟尼本师公开所现之佛身。

正觉佛

宣讲小乘无余涅盘的佛。包括正知见,正精进,正念,正定,四谛。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意为觉、正、净。觉就是正知见,知苦空无常无我;正就是正念正行,修四念处正念,修四正勤正行,已造之恶不造,未造之恶令不生,修习善业种植善根,已有善根令其增长;净就是四禅八定,前四定除灭产成贪嗔痴三恶业的根本念,是为净念,后四定除灭色妄想,识妄想,有所有妄想,想非想妄想。经过四禅八定身心有内而外都彻底不再有不善夹杂,纯净无余。为了保证阿罗汉出定时不染污,所以还要具备四谛智慧。

愿佛

以愿来摄受启发众生道心之佛。比如劝众生修无余涅盘得究竟解脱;比如劝众生发愿得三十二相,修诸善业。以心中愿来引领众生的行,将众生摄入正道,是为愿佛。

业报佛

(以随顺方便宣讲)善恶因果之法之佛。因为善恶因果的真实义理凡夫和声闻暂时还理解不了,要用方便来启发。所以随顺婆罗门教世界观将果报划分为六道。实际上果报有百千万亿种,百千万亿果报中复能生出百千万亿种,如是辗转乃至无量。有如身口意三业的轮转变化无有穷尽,果报亦无有穷尽。唯有通达住持佛法者方能究了。

住持佛

所谓住持佛,就是佛灭度后代替佛度众生解脱生死之佛。住持佛为十二因缘甚深法所化。因通达住持佛法则所说知生死轮回之真相,能灭无明。无明灭则生老病死一大苦蕴灭,故住持佛无有生死,以佛塔佛骨舍利这些没有生死之物来表法。

化佛

通达十二因缘法方能理解何为化佛。每一化佛由佛应众生心念所讲一法所化。众生能现多少种心念,便有多少化佛。故经中时常言十万亿化佛。此十万佛法皆由十二因缘甚深智慧和四谛智慧共同所生。行此法可发无上菩提之心,欲发菩提心者当修习此法。

法界佛

宣讲世间诸法真实法相、法性之佛。所有法皆出自于心,不生不灭亦无所住,佛姑且称其住于法界。因一切法性相空寂,故法界佛又称涅盘佛。

心佛

依心宣讲一切离心之法之佛。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讲之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三昧佛

以念修定,定深生用为三昧。宣讲三昧法的佛即三昧佛。六波罗蜜皆为三昧之法。首楞严三昧虽是功德所生,但毕竟还是心所现,所以亦是三昧法。心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相,得无相三昧则不久得佛清静觉海。此无相非平等相非寂灭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是名实相,得此无相三昧者能如实观察己之八识而无所著。密宗大日如来所示现之平等寂灭,尚有寂灭相,虽得行自在,而不得第七识自在,不识第八识。

性佛

宣讲佛性所具功德引菩萨入佛清静觉海,乃至宣讲佛因地本行圆觉境界令菩萨入等觉位的法为性佛之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讲之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圆觉经则整部经为性佛所讲。欲入佛性境界,须得先修心佛,得心佛三昧。

如意佛

以大乘法度凡夫向善;以凡夫法度声闻增长善根;以声闻法相宣讲菩萨度众玄义;如是等于诸法相无所依凭,自由神通而宣化之佛。诸法性相空寂,毕竟无碍。于一切法相无有牵挂,如意自在,是为如意佛。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