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 "永登 "标志
在西藏,无论是图案还是标志,"卍 "的符号无处不在。在藏语中,符号 "卍 "的汉语发音为 "wan",被称为 "永登"。对藏族人来说,"卍 "代表吉祥,这也是它与汉族人共同的含义。我们可以将 "卍 "称为 "永登 "吉祥符号。
卍字符的历史和宗教意义
在西藏的历史上,"卍 "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原始的苯教还是后来的 藏传佛教.在原始苯教中,"卍 "是吉祥的象征。苯教创立之初被称为 "雍仲苯教",使用的文字被称为 "雍仲 "神文,苯教活动的地方被称为 "九级雍仲山 "和 "雍仲沙丘"。就连苯教祖师的法杖上也有 "雍仲 "吉祥图案,苯教寺院往往建在有天然 "卍 "形图案的地方。佛教传入西藏后,"卍 "也被广泛使用。所有佛像的胸前都有吉祥符号。不过,苯教和藏传佛教使用 "卍 "的方式有所不同:苯教中的 "卍 "是逆时针旋转的,而佛教中的 "卍 "是顺时针旋转的。如果您去寺院转经,首先要确定是苯教寺院还是佛教寺院,否则,如果转错了方向,您想表达的愿望就会落空。
西藏日常生活中的 "卍 "字
"(《世界人权宣言》) 卍字含义 卍 "已融入藏族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藏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吉祥的象征,"卍 "随处可见:家中的墙壁、门窗上,帐篷上绣着 "卍 "字,厨房里画着 "卍 "字,衣服上绣着 "卍 "字。尤其是生肖年的女性,她们的衣服背后会绣上一个大大的 "卍 "字。家具上也经常画有 "卍",唐卡绘画中也经常出现 "卍"。卍 "除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外,还可以连接成长形或方形图案,表达长寿等含义。总之,"卍 "符号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画在地基上,寓意所建房屋坚固;画在门上,寓意抵御天灾人祸;画在厨房里,寓意灶神保佑全家平安;画在背上,寓意万事如意。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目标:祈求实现藏族人民最美好的愿望。
超越宗教的象征
虽然 "卍 "字吉祥符号的本义具有宗教含义,但事实上,它不仅是藏族人民宗教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藏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藏族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甚至成为藏族人民审美的标准。
卍字符的全球影响力
事实上,雍仲符号并非青藏高原文明所独有。世界各地的许多古代文明都使用过这种符号,包括近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腊。在北美的美洲土著文化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化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图案。至少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 "永 "字,不仅是最古老的原始符号之一,也是一种吉祥图案,在青铜时代甚至进入文明时代后仍经久不衰。
卍字符在西藏的永恒遗产
虽然雍仲符号很早就出现在世界一些古老文明中,并在许多地区成为常见的早期吉祥符号,但它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继续作为一个地区文明的象征符号,却十分罕见。它似乎只存在于藏族文化中。
在西藏,人们对雍仲符号的印象是,它的不同旋转方向代表了高原的不同宗教(苯教或佛教),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早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雍仲符号就已经在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广泛流行。它们被高原本土宗教--苯教传播到高原的各个角落。
在高原宗教中,"卍 "和 "卍 "分别成为盂兰盆会和佛教的标志,是相对较晚的发展。准确地说,是在佛教进入高原后,为了明确区分佛教和盂兰盆节的习俗,它们才逐渐成为习惯。
卍字符的象征意义与组合
与永登符号相结合的图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生产生活用品,如动物、帐篷、弓箭、旗帜等。这些图像代表了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动物代表食物,帐篷代表住所,旗帜可能象征氏族或部落,弓箭可能象征狩猎成功。这些图像代表着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永登标志相结合,显然是要借助永登标志的特殊力量来寻求或祝福他们的幸福和吉祥。
与永登符号结合的另一类图像也属于宗教符号,如太阳、月亮、树木、佛塔和飞鸟等。我们注意到,永登符号往往与这些特殊符号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高原人民早期精神生活的祈祷和祝福。
佛教文化中的 "卍 "字
佛教文化中也广泛使用永德隆符号。永登符号的英文名称是 "Yungdrung"。 纳粹卍 "在梵文中称为 "Srivatsa",原译为 "吉祥海云相",意为 "吉祥聚集之处"。北魏时,菩提流支在《十阶经注》第十二卷中将 "卍 "译为 "宛";鸠摩罗什和玄奘则将此符号译为 "德",取其功德圆满之意,强调佛陀的功德无量。
现在一般认为,"卍 "字是武则天在长寿二年(公元 693 年)指定的读音。永瑢符号有两种形式:左面的 "卍 "和右面的 "卍"。唐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建议以 "卍 "为标准。 藏传佛教 将右旋的 "卍 "视为正确的形式,这是汉族地区和西藏地区使用 "卍 "符号的不同之处。有趣的是,汉传佛教的 "卍 "符号与西藏古代苯教崇拜的 "卍 "符号是一致的。
卍字符在西藏文化中的持久作用
无论如何,尽管 "永隆 "符号经历了分化和变异,但它始终存在于藏族文明和宗教中的事实却没有改变。它深深植根于高原文化的沃土,在高原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