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中供奉的佛像一般有站姿、坐姿或卧姿。卧姿又称涅槃像,象征着智慧与福报的圆满,以及静止与活动的统一。在这里,"圆满 "意味着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超越时间和空间,消除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区别,将自己与所有人统一起来。因此,涅槃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死亡,而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生命状态,是快乐和幸福的境界。
涅槃的意义
根据 涅槃经"灭尽一切苦恼,名为涅槃"。梵语 大毗婆沙论 将涅槃的含义解释为:"痛苦停止,三火熄灭,三印静止,从一切存在的境界中解脱"。涅槃 Samyukta Agama Sutra 指出,涅槃是 "贪欲的完全灭尽、憎恨的完全灭尽、妄想的完全灭尽、所有痛苦的完全灭尽"。因此,涅槃就是苦的止息和第四圣谛的实现--通往苦的止息之路。它是一种没有污垢的清净境界,没有贪婪、仇恨、妄想、无知、错误的观点和其他一切痛苦。这是一个完美的觉悟世界,自我与外部现实不再分离,人们体验到完全的自由。
对涅槃佛教的不同诠释
在各种佛经和论文中,"涅槃 "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名称。涅槃 达摩斯堪达摩经 列出了 "无条件、无边、无流、无住、无生、无为、无灭、无起、无垢污、真理、彼岸、微妙、宁静、永恒、安全、至真、至善、稀有 "等术语。'等等。 Satyasiddhi Shastra 在《涅槃经》中使用了 "不灭、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执、解脱、超越、唯一、圆满、清净、无上、究竟、如是 "等词语。这些不同的解释通过否定和肯定两种方式描述了涅槃。
此外 大般涅槃经 佛性 "就是涅槃。佛性 华严经 说一切法(现象)的自性是涅槃。涅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说 "无知而非不知的般若(智慧)"就是涅槃。梵语 苏兰伽玛经 指出,实现 "超越运动的绝对静止 "就是涅槃。涅槃 维摩诘经 说 "十段不二法门 "就是涅槃。涅槃 Srimad-devi-simhanada 经 说 "如来藏"(Tathagatagarbha)和 "本自清净心 "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的自性。
鸠摩罗什大师将 Nirvana 译为 "灭",意为灭尽苦恼,渡过生死之海。玄奘大师将涅槃译为 "圆寂","圆 "指圆满,"寂 "指寂静。它是一种功德圆满的境界,一切污秽、习气和苦恼都已消除,这才是涅槃的真正含义。
涅槃是终极真理
尽管不同经文对涅槃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都指向'清净自性,真如本质'。这种自性'圣人不增,凡夫不减'。因此,《大智度论》第二卷 方登班尼欢景 指出涅槃具有八种法味:常、寂、不老、不死、净、空、不动、乐。
涅槃也有十大特征:
- 涅槃就像一朵纯净的莲花;
- 涅槃如水;
- 涅槃就像一剂解药;
- 涅槃就像大海;
- 涅槃就像食物;
- 涅槃就像太空;
- 涅槃就像一颗玛尼宝石;
- 涅槃如红檀;
- 涅槃如风;
- 涅槃就像一座山峰。
涅槃佛教的层次和分类
涅槃是一种觉悟状态,有不同的层次。佛教各派对涅槃也有不同的分类。天台宗以本质、形式和功能为基础,认为涅槃可分为:本质圆满的 "本来清净涅槃"、"圆满涅槃 "和 "无余涅槃":天台宗认为涅槃可分为:内在圆满的 "本来清净涅槃"、通过修行达到的 "圆满清净涅槃 "和为教化而显现的 "权宜清净涅槃"。法相宗将涅槃分为四种: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
涅槃是终极理想境界,是一切痛苦的终结。当我们不再受贪婪、仇恨和妄想的束缚时,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解脱的状态,一种当下的涅槃。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在此时此地实现涅槃。
涅槃佛教的四种美德
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具体来说,涅槃是一种无生、无住、无我、无缺的状态。涅槃超越了苦难世界的所有二元对立,无法通过感官或对现象存在的认知来达到。它需要个人专注的努力和修炼,通过这些努力和修炼才能逐渐实现。从历史上实现涅槃的圣人的教诲中,我们可以知道,要实现涅槃,必须:
- 依靠道德戒律;
- 按照三法印修行;以及
- 修炼 "三学"、"四摄 "和 "六度"。
作为终极目标的涅槃佛教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因此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被称为 "涅槃寂静"。涅槃是人生的最终归宿,但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要等到死亡才能达到。佛陀在菩提树下目睹晨星而大彻大悟,这就是涅槃。因此,涅槃是我们纯粹的内在本性,是真正的自我,是宇宙的源头,是万物的本质。寻求涅槃就是寻找我们纯粹的自性。涅槃使我们能够消除自己与他人的二元对立,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挣脱无明、痛苦、自我与他人、对错、差异以及所有无尽的生死轮回的束缚。因此,涅槃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觉悟状态,进入 "涅槃 "就是生命的解脱。
涅槃佛教的类型
根据自性,涅槃只有一种。根据不同的分类,有两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根据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无愿。
涅槃是一种终极 达摩 无法进一步分割。它完全超越一切,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超越一切条件的无条件、无死亡的境界。根据不同的分类,可分为两种类型;分类的依据是五蕴(skandhas)(体验它)是否仍然存在。
阿罗汉所经历的涅槃境界被称为 "有余涅槃",因为虽然所有的痛苦都已熄灭,但过去的执着所产生的聚合体仍然存在。在注释中,它也被称为 "苦灭"。阿罗汉死后达到的涅槃境界被称为 "无余涅槃",因为五蕴已被完全舍弃,不会再生。在注释中,它也被称为 "蕴灭"。
根据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类型:
涅槃之所以被称为 "空",是因为它没有贪婪、仇恨和妄念,也没有一切条件现象。涅槃之所以被称为 "无相",是因为它没有贪欲、憎恨和妄念的征兆,也没有一切条件现象的征兆。它之所以被称为无愿,是因为它没有贪欲、憎恨和妄念,也没有渴求的欲望。
涅槃佛教的特点
只有亲身证悟涅槃的圣人才能完全理解涅槃。尚未悟道的人至少应该知道它的四个特征:
[1] 涅槃是永恒的,也就是说,它是 "非因缘所生法,不生不灭",它不因因缘条件而生,是一种无条件的存在。
[2] 涅槃是极乐,这是因为这里没有痛苦。
[3] 涅槃是无我的,这意味着涅槃不属于我,它不是我,它不是我的自我,在我之内没有涅槃,在涅槃之内也没有我。
[4] "入灭"、"般涅盘 "和 "涅槃 "不能理解为进入某个名为涅槃的地方或状态。涅槃没有来、去、入、出的概念。
涅槃佛教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正确的发音是 Parinirvana,也被称为 Nirvana。它也被称为 Niyuan 或 Nirapanna,所有这些都是发音的讹误或地区差异。它以前被译为灭,或译为寂静、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死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解释一下灭和寂静的两种含义:灭是指 "熄灭 "痛苦,"跨越 "生死轮回。静是指理性的 "静",是指苦恼的 "灭"。也可以说,悟得 "寂 "性,自然 "灭 "苦恼;苦恼灭尽,自然悟得 "寂 "性。智度论》云涅槃谓之出路,般涅盘谓之归宿,即永远脱离生死轮回,故也可译为 "出路和归宿"。
根据玄奘大师的新译本,它被译为 "圆寂"(Perfect Tranquility),这就更完整了,因为静止、灭尽、解脱等译本只描述了断苦、断生死之苦的一面。圆满宁静 "既解释了智慧,也解释了功德。以下是简要解释:
拥有一切功德和智慧,称为 "圆满";永离一切苦恼和生死,称为 "宁静"。简言之:功德圆满无缺("圆满"),苦恼寂灭无余("清静")。具体来说,就是功德与智慧的双修圆满无缺(圆满),三种苦恼完全消除,两种生死完全超脱(清静)。我们不再为生死苦恼所困扰,回归到 "圆满 "澄明、"宁静 "觉照的本心,达到清净美好的解脱境界。这就是 "涅槃"--"圆满宁静 "的境界。"圆满 "强调的是善的进步(成就一切功德);"宁静 "强调的是恶的灭尽(断绝烦恼、结束痛苦)。根据这一研究,"圆寂 "似乎是无为的大乘涅槃,而 "寂灭 "则是小乘涅槃。
总之,"清静无为 "指的是 "清明澄澈、宁静祥和的本心",因为这种本心拥有一切功德(清净),永远远离一切苦恼(宁静)。成佛就是对这一本心的觉悟。因此,涅槃并不是佛的专利,普通人总是被妄念所蒙蔽,因而无法证悟涅槃。所谓妄念,就是颠倒思维;所谓觉悟,就是究竟涅槃。
我们应该知道,幻觉最终产生于本有觉悟的真心。如果我们能熄灭一部分幻觉,就会实现一部分真正的觉醒(就像镜子去掉一部分灰尘,就会出现一部分光明),直至完全熄灭、完全觉悟。此时,一切功德都将完全恢复 "圆满",一切生死苦恼也将最终 "宁静",达到大乘涅槃的究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