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愿望与奉献的力量
发愿和奉献的做法汇聚了善行的功德,集中能量来实现愿望。这是利益众生的最殊胜、最善巧的方法。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暂时缺乏大规模利益他人的能力。但是,通过修持这种善巧的方法,借助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再加上自身清净的发心,我们一定能为所有人带来巨大的利益。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应造福他人。本着帮助众生的初衷,我们应将所有功德奉献给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无上菩提。
造福他人的直接方式
一般来说,造福众生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直接方式包括教导 达摩这些方法包括:引导众生远离负面行为,走向良性行为;提供食物和衣物等物质财富;通过放生等做法使众生免遭杀戮。这些都是直接利益其他众生的方法。
关于放生,我一直呼吁每个人都要尽力参与这项修行。无论你的动机是否纯正,当众生因被杀的恐惧和痛苦而备受煎熬时,如果你有办法拯救他们,那就是直接的帮助,让他们从恐惧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通过放生仪式为他们加持,让他们听到佛名、咒语和经文,种下究竟解脱和成佛的种子。与此同时,他们还能获得转生到人界或天界等善境界的功德。即使遇到困难,我们也不应放弃这种直接利益他人的方式。哪怕只拯救一条生命,也值得我们孜孜以求。在当今时代,放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救人方法,对传播佛法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它们会放弃其他一切。牛羊等动物在被宰杀时会流下大量的眼泪,它们对死亡的恐惧与人类无异。如果你亲眼目睹过这样的惨景,或者想象过自己的处境,自然会产生难以忍受的同情心。那么,你为什么不赶紧伸出援助之手呢?
造福他人的间接方式
对于高僧大德和开悟上师等有大能力的人来说,直接利益他人涉及无数的善巧方法,如灌顶、传法、开示和参与仪式。在他们的加持和引导下,无数众生走向和平与解脱。然而,对于刚刚开始学佛的人来说,这种直接的帮助通常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间接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这包括真诚地发菩提心,勤奋地学习、思考和实践佛法,这些都是间接地利益他人。
意图的重要性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我们的行为都应造福他人。我们的老师 释迦牟尼佛大智度论》中说:"菩萨身、语、意所行,皆当为利他,令他安乐"。如果我们所有的思想、言语和行为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那么我们的大乘佛法修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如果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帮助他人,但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谋利益,那么我们离大乘佛教的精神还很远。一旦我们有了利益众生的真诚而坚定的愿望,我们的言行就会具有真正利益众生的力量。
奉献功勋
在菩萨道的修行中,所有的善行功德都应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众生,奉献给自己和他人的究竟觉悟。无论功德大小,只要发愿奉献,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给众生带来无量的利益。这一点在各种佛经和佛典中都说得很清楚,如 华严经之前在讨论七支供时已经提到过。发愿和奉献的行为汇聚了善行的功德,集中了实现愿望的能量。这是利益众生的最殊胜、最善巧的方法。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暂时缺乏大规模利益他人的能力。但是,通过修习这种善巧的方法,借助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再加上我们自身清净的发心,我们一定能为所有人带来巨大的利益。
奉献的持久力量
将我们的功德奉献给无上菩提,不仅能让我们集中精力快速实现目标,还能确保我们的善根和功德得以保存。正如《大集经》"无量意菩萨 "一章中所说的那样,在我们证悟之前,这些善根不会消失,反而会继续增长:"就像一滴雨落在大海里,虽然微小,却永不停息;菩萨专修菩提的善根也是如此,永不停息"。我们必须巧妙地理解这一殊胜而有用的方法,并确保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确保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他人,无一例外地汇聚在通往无上觉悟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