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派       

        格鲁派的祖师、创始人就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有无与伦比的十六个功德。

        第一个功德是化界无与伦比。为什么这样讲呢?宗喀巴大师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是文殊菩萨的真身化身,也是观音、金刚手菩萨的化身,这就是宗喀巴大师的化界无与伦比。

        第二是诞生无与伦比。宗喀巴大师一出生,剪脐带时,一滴血滴在了地上,这个地方就长出来了一棵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任何大师都没有,这是诞生无与伦比。

        第三是授记无与伦比。释迦牟尼佛曾授记的菩萨、大成就者非常多,但对宗喀巴大师的授记不一样。

世间我涅槃,地上成虚空,

汝现异生相,行诸佛所行。

彼时雪山中,有欢喜兰若。

        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

        于我涅槃后,此世间成为虚空之际,汝将示现为凡夫身相,行持诸佛所行事业。 尔时汝于雪山中,兴建欢喜寺。

        欢喜寺就是后来的甘丹寺。

        释迦牟尼佛曾授记宗喀巴大师行诸佛所行,诸佛如来的行为有十二种,最特别的就是讲经说法,行诸佛行就是授记无以伦比。

        宗喀巴大师在闻、思、修、讲、辩、著这些方面无与伦比。

无缘悲观自在

无垢智王微妙音

尽摧魔军秘密主

雪域智严宗喀巴

洛桑扎华前祈祷

        第五世嘉瓦仁波切是这样解释 "雪域智严宗喀巴 "这一句话的:藏区所有大成就者加起来和宗喀巴大师一样,一个比一个,谁都不如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是青海人,到了西藏后就拜了各派的大成就者为师,他的上师有宁玛派的、噶当派的,还有噶举、萨迦、觉囊派的,各个派的都有,所以,他佛法的传承非常圆满。

        宗喀巴大师拜的上师有四十几位,当时都是各派最顶级的大成就者,所以宗喀巴大师得到了宁玛、噶当、噶举、萨迦、觉囊各派的传承。然后,宗喀巴大师把各派最清静、圆满的法门融合在一起,创立了格鲁派,也称黄教。

        格鲁派的马头明王、普巴金刚、单坚护法神是宁玛派莲花生大师的传承;密集金刚、那若六法、大手印是噶举派的传承;三士道、观音菩萨灌顶等是噶当派的传承;胜乐金刚、十三金法等是萨迦派的传承;时轮金刚、三百多个随许灌顶是觉囊派的传承;施身法是息结派的传承;所以,格鲁派是各大教派法门和传承的大融合。

        大家要知道:宗喀巴大师有十六个无与伦比的功德,最后一个功德就是创立教派无与伦比。

        为什么这样讲呢?在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之前,藏区大大小小有很多派,有四个大派、十多个小派。宗喀巴大师成立了格鲁派后,再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派。这是为什么?因为佛法的传承、法门全部大融合了,再也没有比这个派法门更殊胜的法了。莲花生大师成立了宁玛派之后,阿底峡尊者又成立了噶当派,因为非常殊胜的三士道、观音法门、十六明点等等,宁玛派没有,所以他单独成立了这个派。噶当派之后出现了噶举派,因为阿底峡尊者没有大手印等噶举的一些法门,玛尔巴上师有这些法门,就这样,大大小小的派不断出现。格鲁派成立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其他的派,这个大家要知道。

        当时,明朝的永乐皇帝邀请了宗喀巴大师三次,后来,宗喀巴大师派他的侍者释迦益西大师,代表自己去了汉地传法。 到了当时的京城南京后,释迦益西大师超度了永乐皇帝的母亲,又给永乐皇帝灌了大威德的灌顶。

        去大师南京时,同行的有三百多个出家人,永乐皇帝册封其中的九个为大灌顶上师,十八个为灌顶上师。但是,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些上师,看到这些上师以后都称作喇嘛。从此以后,藏传的出家人在汉地就成了喇嘛,喇嘛是上师的意思,这对藏传佛教从那时开始,汉地有的地方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

        1415 年 4 月,永乐皇帝敕封释迦益西大师为 "妙觉圆通慧慈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赐予印诰。永乐皇帝死后,宣德皇帝比永乐皇帝更加礼敬大师,让大师住锡法渊寺。

        于1433 年,又敕封释迦益西大师为 "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应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与他的藏语尊称贤钦曲杰同义。

        也从那时候开始,明朝的历代皇帝都会秘密拜一位藏传佛教康熙皇帝拜了二世章嘉活佛为上师;雍正皇帝拜了二世土观活佛阿旺嘉措为上师;乾隆皇帝拜了三世章嘉活佛和二世土观活佛为上师。

        乾隆皇帝是非常虔诚的一位藏传佛教徒,有一年,我在北京参观了乾隆的坟墓清裕陵,坟墓上方的壁画就是一个地下佛堂,刻满了藏文经文和藏传佛教的佛像。

        从明清时代开始,历代皇帝都会拜一位藏传佛教的师父,从第二、三世章嘉活佛开始,藏传佛教传到了汉地很多地方。河北的承德有几座藏传佛教的寺院,比如,小布达拉宫;五台山在历史上有三十二座藏传佛教的寺院,北京也有几座藏传佛教的寺院,现在还有,比如雍和宫。这些汉地藏传佛教的寺院,差不多都是格鲁派的寺院。

        格鲁派的正见就是中观正见,通过辩经来学习,闻、思、修、讲、辩、著并重。

        闻:首先,听闻佛法上要圆满,显宗的法门、密宗的法门都要圆满。 作为格鲁派弟子,先要学习显宗的法门,以一个普通的喇嘛来说,需要十五年的时间,通过辩经来学习,根器好一点的也需要学习七、八年;然后再学习密宗的法门,七八年就可以了,前后总共要学习二十几年。

        思:以思维来修行。闻的越多,思维就越深、越广。

        修:闻的多,修的东西也越多,不知道法,就没东西修。

        讲:讲就是讲经说法。

        辩:藏传佛教的师父就像是老师一样的,每天都要讲课,学僧也每天都要去辩经院辩经、学习,通过辩经来学习才能深入。

        著:著就是著书立说。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噶当派,写作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写的内容首先需要有传承。比如说,要写四加行,首先要有四加行的传承;第二,要写哪一个法门,对这个法门要彻底理解;第三,真正写的时候,要有佛菩萨的鼓励、劝请,才能写。

        比如,宗喀巴大师写《菩提道次第广论》时,传承祖师全部显现出来了,鼓励宗喀巴大师写《菩提道次第广论》。文殊菩萨亲自显出来三次,鼓励宗喀巴大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宗喀巴大师就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有些精要的法门,佛菩萨不准写,就不能写。有这么三个条件才能著书立说,不能乱写。

        著作分两种,一般的经论注解和修行仪轨。比如,经或者是续的一些普通的解释,不需要很高成就的人也可以写。但是,有些仪轨没到等级菩萨位不能写,一定要修到等级菩萨才能写。等级菩萨写的仪轨里有他的愿力,仪轨里的供品等等,如果我们没观想出来,念着念着,这些东西也会在佛菩萨面前显现出来。所以,没到那个成就,没有那个愿力不可以写仪轨,只能佛菩萨来写,凡夫不能写。

        闻、思、修、讲、辩、著并重,这些就是格鲁派出家人的功课。

        藏传的译经和汉传的译经也有区别。藏传历史上出现过723 位译师,这723 位译师译出来的经典都是一样的,很少有不同的版本。

        藏传佛教也翻译过《心经》,是怎么翻译的呢?比如说,假设鸠摩罗什法师是藏区的一个译师,他第一个翻译了之后,玄奘法师看了,如果发现有缺陷,玄奘只能补译,不能另起一个版本,所以,翻译的全都是同一部。比如再说《度母礼赞经》,假如,藏区的《度母礼赞经》是由十个译师翻译的,第一个译师译好了,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译师再看是否有遗漏,是否表达清楚,发现有问题再补充,补充后,原文不准再译、要放到塔里不再流通,把这个译本不断修改,最后,译经院里的大师们全部通过了之后,才不再改动了。

        以前藏区,比如桑耶寺、萨迦寺等,都有译经院,里面有很多译师和班智达。

        他们翻译了以后,交给译经院,译经院里如果有一百个班智达,这一百个班智达每个人都要看,当发现有什么缺陷时,就找这两个译师一起改,两个译师和班智达一起翻译,改好了之后,最后大家再轮流地看几遍,全部通过了才能发出去。

        藏区的翻译就是这样的,所以,藏区的经文翻译几乎都是同样的版本。没有什么不同的版本,这就是藏地翻译经文很殊胜的地方。

        前面讲过,1193 年的那烂陀寺,印度灭法的时候,那烂陀寺被火烧掉,很多大成就者、大师父们都逃到了藏区,他们带来了很多梵文的经。

        藏区的译经院就不断地翻译,年年翻译、每一本梵文都要翻译到现在为止,藏区还有很多梵文经文没有翻译过来,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损毁了很多。

        佛教创立以来,在古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法时期。其中,大乘佛教时期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古印度大乘佛教早期的时候,大乘佛法的经文很多,但对经文的解释的各种论著比较少。

        从古印度大乘佛教中期开始,对佛法经文解释的论著就多了起来。比如龙树、无著等等的这些大师父,都是大乘佛教中期时的师父,这些师父写了很多关于佛经的注释。

        古印度大乘佛教晚期时,出了更多的大成就者。比如月称菩萨、陈那菩萨、法称论师等等,都是大乘佛教晚期时的师父,这个时期也出了更多解释经文的论。

        汉传佛教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佛教进入汉地时,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早期。所以,汉传佛教在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早期就开始翻译经典,到了古印度大乘佛教中晚期时,汉地的大师们认为,大乘佛法的经也好,论也好,已经全部翻译圆满了,译经也就停止了。

        汉地译经停止的时候,佛教才刚刚进入藏区。

        藏传佛教至今只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和汉传佛教差了七百多年。藏传佛教是在古印度大乘佛教中、晚期时,才进入藏区的,所以,这个时期佛法的经文和论著都比较圆满了。

        藏传佛教就是在那时候,翻译了《大藏经》。

        藏传佛教的《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的内容主要是佛教的原始经典,包括显宗、密宗两方面的经藏、律藏。

        由于汉地佛教的译经是在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早期,所以,翻译过来的论著很少。像中观这一块,只有龙树菩萨和他的弟子们的论著,比如《中观四百颂》等。但没有古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中观派师父的论著,比如月称菩萨的著作,就没有译成汉文,因为当时译经已经停止了。

        月称菩萨的这些中观著作代表了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清辨论师、龙树菩萨的中观著作和解释,代表了中观自续派。这些在汉传佛教的《大藏经》里是没有的。陈那和法称两位论师是古印度大乘佛教晚期时《释量论》的代表人物,但汉传的《大藏经》里也没有这两位论师的著作。所以,藏传佛教在《大藏经》佛法里论著这一块,是非常圆满的。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