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乘(梵文:वज्रयान,Vajrayāna;藏文:རྡོ་རྗེ་ཐེག་པ་,威利文:rdo rje theg pa;蒙古文:rdo rje theg pa:又称密宗或金刚乘,是佛教的一个分支。 大乘佛教 约于四世纪在印度兴起。这一佛教流派的特点是强调秘密教义和神秘的修行方法,通常由老师口头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仅仅依靠经文。对秘密和秘传方法的强调使其有别于其他佛教传统,包括其他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流派,后者统称为外道佛教或 "开放 "佛教。

金刚乘有许多其他名称,包括 "权宜乘"、"结果乘"、 密宗密宗、密乘、咒乘和瑜伽密宗。

金刚乘佛教

金刚乘佛教概述

佛教金刚乘的许多仪式和实践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印度教传统(佛陀时代就有诵经)。然而,佛教金刚乘真正兴起于印度古普塔王朝的大乘后期,是对印度教复兴的回应。此时,大乘修行者吸收了印度传统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形成了曼荼罗,也称金刚乘。

金刚乘的特点是神秘,强调超自然力量、神灵、瑜伽和转化体验。它将 "坛经"(又称 "密宗 "或 "秘典")置于 "经"(佛经)之上,并将这些秘典作为修行的主要基础,由老师私下传授给学生。金刚乘认为其他教义是佛陀的 "权宜 "或临时教义,而自己的教义则被认为是佛陀的 "真实密意",不能轻易向他人透露,因此被称为 "秘密 "佛教。

金刚乘提倡将欲望作为修行的辅助手段。修行者通过秘密仪式、超自然力量和冥想练习(称为 "神瑜伽"),旨在洞察空性,最终达到解脱。就哲学观点而言,佛教金刚乘属于密宗,密宗认为众生皆有清净佛性。

藏传佛教是在印度金刚乘佛教发展时期从中国和尼泊尔传入的。因此,金刚乘成为藏传佛教中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到公元八世纪,"金刚乘 "或 "结果金刚乘 "一词在西藏被用作密宗的另一个名称。

"结果金刚乘 "或 "秘密结果金刚乘 "是相对于注重因缘的外道佛教和注重智慧的般若波罗密乘而提出的概念。外道佛教强调对教义的研究。与此相反,金刚乘强调实践和使用仪轨、咒语和其他禅修辅助工具。它认为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统一整体中相互依存的部分。

虽然藏传佛教结合了外道和密宗的修行方法,但它被认为是当今密宗佛教的主流,在中国经常与 "密宗 "一词交替使用。虽然北传佛教早于藏传佛教,但密宗传入中国比传入西藏晚了约一个世纪,在中国的传播也不如在西藏广泛。

佛教金刚乘的起源与发展

印度神秘佛教

关于密教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它来自《吠陀经》和《奥义书》,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佛陀自己的秘密教义,直接传授给有适当理解能力的学生,而不是传授给普通大众的更容易理解的教义。密宗的梵文术语是 "Tantra",意为 "编织的经线",强调万物相互联系的哲学。密宗还将人体视为宇宙的缩影。与释教一样,它强调世间万物分阴阳,相互依存。没有孤立的存在。密宗中的一些元素来自印度教,如金刚杵和女性妃子或 "维迪亚"。

印度神秘佛教

在金刚乘的修行中,任何物质或有形的东西都被视为觉醒的阳性能量,而任何虚幻或形而上的东西都被视为觉醒的阴性能量。为了将这种二元性形象化,一些金刚乘的佛像(Yab-Yum)描绘了性结合的男性和女性神灵。这些双重形象是觉醒的男性能量和女性能量的象征,但很容易被误解为性关系可以带来觉悟。

严格说来,金刚乘是阿努陀罗瑜伽密法的总称,有时也特指加持密法,称为加持金刚乘。

金刚萨埵

金刚 "一词的意思是 "坚硬无比"。从哲学上讲,它指的是坚定不移、锋利无比的智慧,能够像金刚石一样穿透妄念,带来觉悟。Masato Nagao 解释说,"金刚 "一词的原意是闪电,是因陀罗的武器。它的物质代表是金刚权杖。

金刚乘佛教

从二谛的角度来看,金刚的终极真理是无畏和不灭。在传统意义上,它指的是代表锐利智慧的金刚棒。密宗用它作为武器,以斩断一切苦难和降服恶魔。有时也指通过修行获得的智慧。yana "一词在古印度原意为容器,有 "携带 "之意。在佛教中,它代表着能将众生从生死之岸带向涅槃之岸的修行方法和路径。

卡拉恰克拉-穆拉密法维摩拉巴注释》中说"金刚意为坚固不坏,驾驭金刚者称为金刚乘。或者说,金刚乘是咒乘和般若乘的融合"。

古雅萨玛伽密法》说:"金刚是一切大乘的聚集,也就是般若的六种圆满。六波罗蜜的聚合就是善巧和智慧。将六波罗蜜、善巧和智慧集于一身就是菩提心,也是金刚萨埵的三摩地,故名金刚。金刚杵也是一种交通工具,因此被称为金刚乘,意为咒乘"。

金刚乘强调从佛陀的思想中产生的各种咒语和仪轨,以及金刚萨埵瑜伽,即善巧与智慧的结合,最终实现金刚身。

卡拉恰克拉-穆拉密法维摩拉巴注释》中说"在金刚乘中,金刚的含义是由实相本性所产生的空性与慈悲的不可分割性,或空性与极乐的不可分割性。救度的含义是对道路的控制。空性与极乐的不可分割性就是欲望"。

金刚乘教义可概括为生成阶段和完成阶段。生成阶段的梵文名称是 "utpattikrama",意思是 "成长或创新"。完成阶段的梵文名称是 "shavannakrama",意思是 "不费吹灰之力而产生"。"克拉玛 "有两个含义:秩序和手段。生成阶段是一种基于视觉的比较式神瑜伽,而完成阶段则是一种体验式神瑜伽。

金刚乘因其特殊性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曼陀罗乘、毗钵舍那乘、上座部乘和成果乘反映了密宗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即陀罗尼阶段、毗钵舍那乘阶段、上座部密教阶段和成果密教阶段。

  • 陀罗尼密教 秘密佛教的最早阶段。
  • Vidyadhara Esoteric Buddhism: 密教体系的初步形成,即密教。
  • 曼特拉亚纳 所谓 "咒乘",并不是一种容器或一种活动状态,而是通过咒语和泥菩萨两种方法获得成就,或摆脱生死轮回和一切痛苦的一种手段。
  • 瑜伽密宗 金刚乘的进一步发展,也被称为阿努塔拉瑜伽金刚乘。

中国密宗

在系统的密宗形成之前,一些密宗修行方法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的例子包括 马坦吉经 公元 230 年,朱鹭岩翻译了该书。 华智陀罗尼咒经 支谦翻译,以及 无量门妙持经金光明经.

在唐玄宗当政时期,苏巴卡拉西摩(Subhakarasimha)传授了 "嘎巴科萨曼荼罗"(Garbhakosa Mandala)教法,而金刚菩提(Vajrabodhi)则传授了 "金刚顶曼荼罗"(Vajradhatu Mandala)教法。金刚菩提的弟子阿摩跋陀罗对这两个体系都进行了研究,并将二者结合为一个统一的体系,以金刚顶曼荼罗为主,形成了唐密或唐密佛教体系。

从时间上看,阿努陀罗瑜伽密宗发展最晚,只有一小部分在宋代传入中国,但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密宗的普及:观音崇拜的大众化、佛陀-乌斯尼萨维迦耶信仰的大众化和韦驮天王传统的密教化。在西藏,盂兰盆教的一些神灵被阿迦叶尊者纳入护法神的角色,印度教的一些神灵也被纳入护法神的角色。

中国密宗

自辽代以来,坤地法已经汉化,与原始的印度坤地法不同。

密宗法脉回归中国 密宗在唐朝兴盛,但在 88 年后几乎销声匿迹。日本僧人空海将密教带回日本,并在那里发扬光大,创立了真言宗,又称东寺派。

日本密宗的再传始于民国初年,王宏远翻译了富山派高僧光大来复的著作。1924 年,79 岁高龄的光大来复来到广东潮州,为王宏远等人灌顶。次年,王宏远亲自前往日本学习密宗。

王宏远之后,许多僧俗人士前往日本求法。其中,智松法师曾三次访日,回国后于 1953 年在上海静安寺创建真言宗。然而,由于中日战争爆发,源于中国的密宗因从日本重新传入而被政府禁止。回国后,外道和密宗之间也发生了内讧,王弘远的资格也受到了质疑。这使得密宗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后来,富山派在香港大坑设立了分部,但始终摆脱不了日本宗教的阴影。自 1987 年法门寺地宫发现唐代密宗曼荼罗以来,国内佛教界一直在大力推动唐密的复兴。已故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和大兴善寺老方丈济明老和尚为推动唐密复兴不遗余力。

真言宗由空海(弘法大师)创立,因其起源于东寺,又被称为 "东寺密宗"。

天台宗是由世亲(登瑶大师)创立的,也被称为 "天台密宗"。

日本密宗

由于中唐时期中日关系密切,唐密由日本僧人弘法大师传入日本,并创立了真言宗。真言宗起源于东寺,又称东寺,因此也被称为 "东寺密宗"。此外还有天台宗,由与弘法大师同时代的僧人才长创立。天台宗也被称为 "理性密教"。真言宗体系主要由弘法大师完成。天台宗体系是由世亲的学生和弟子发展而来的,他们继续在唐朝中国学习。这导致了瑜伽密宗在日本的盛行。

台湾密宗

台湾密宗是日本密宗的延续。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真言宗小叶山派于 1896 年在台湾开宗立派,醍醐寺派于 1926 年在台湾开宗立派。高野山派在西门町建立了 "新高野山弘法寺 "作为其总部,并在台湾各地建立了教学中心(例如位于花莲的吉野教学中心,即现在的庆寿园)。

战后,日本僧人被遣送回国,台湾进入戒严时期,佛教发展受到限制。20 世纪 70 年代,无光大师前往日本高野山,完成了金刚顶和加持曼荼罗的修持,并获得真言宗中观派阿闍黎的称号。他在高雄五指山创建了光明王寺。20 世纪 90 年代,戒严解除后,真言宗高野山派和藏传佛教四大派开始在台湾弘法。

目前,日本高野山无梁院住持土千川濑户大师的弟子荣勇大师获得了阿查里亚资格,并在台北建立了无梁院台湾分院。

迪安米

流行于南诏、大理和缅甸的阿里派就是滇缅派。

理论

佛教认为,人生所有的痛苦和苦难都是由心灵的无知造成的。因此,战胜痛苦其实就是拯救心灵。在梵语中,"人 "和 "traya "就是用来表达这个意思的。"人 "指心灵,"TRYA "指拯救。

古雅萨摩耶密续》中说:"根物之惑,一切心念,以'人'表心,'三昧耶'意为救度。超越世俗的行为,由金刚护持的三昧耶戒被称为咒语的修行"。

"结果 "指修行者追求的目标。在密宗中,它特指通过各种特殊方法和途径达到的不变的极乐世界。

入无上密经》云:"以身、乐、住、行圆满为果"。卡拉恰克拉灌顶摘要》说:"以空性色为定,以慈悲心为果。空性与慈悲的不可分割性即是菩提心,也进入了阿努陀罗瑜伽的意义。若以身、乐、住、行圆满之法而得,是为果,亦是一切道果之大乘成就。"

密宗利用慷慨、菩提心、曼陀罗、咒语、灌顶、泥菩萨和瑜伽来成佛,因此被称为 "权宜乘"。如果没有权宜之计,就很难获得成就。

卡拉恰克拉灌顶摘要》中说:"善巧与智慧结合的金刚菩提瑜伽就是金刚乘......金刚乘比般若乘有更多的善巧,因此被称为权巧乘"。密宗佛经被称为 "维摩经 "或 "密教经"。在古印度吠陀经中,"Vidya "原意为 "知识"。后来,它逐渐与经文联系在一起。在这里,"Vidya "特指神的咒语和极乐,以及使用深奥的方法来持有智慧,因此被称为 "Vidya Pitaka"。Vidya Pitaka 又称 "Vidyadhara Vehicle"。诵持咒语、积累功德可以达到唯识的效果。

佛教金刚乘曼荼罗与世界观

金刚乘曼荼罗和世界观:金刚乘认为,世间万物、诸佛和众生都是由地、水、火、风、空间和意识这六大元素创造的,因此金刚乘称之为 "六大元素"。前五大元素是 "形元素",属于 "加持曼荼罗",而意识是 "心元素",属于 "金刚顶曼荼罗"。金刚乘主张 "形 "与 "心 "不二,"加持 "与 "金刚 "合二为一。二者代表宇宙,存在于众生心中。佛与众生的本性是相同的。众生可以通过修炼 "三密加持法 "净化自己的身、语、意,从而与佛陀的身、语、意三密相契合,在今生证悟。该派别的仪式复杂,设坛、供奉、诵经、灌顶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由阿迦耶(上师)秘密传授。

佛教金刚乘仪式

金刚乘的特点是高度有组织地使用咒语、曼陀罗、仪式和各种神灵信仰。其仪式极其复杂,对设坛、供奉、念咒和灌顶都有严格的规定。它提倡修炼 "三密",即手势(身密)、念咒(语密)和观想(意密)。三密的和谐统一会导致今生的觉悟。

佛教金刚乘戒律

早在小乘佛教时期,佛教戒律就已与融入佛教修行的咒语相呼应。在 吠陀四部曲十诵吠陀此外,还有与咒语有关的内容。这些小乘戒律允许使用咒语来治疗牙痛、胃痛和保护自己,同时控制其他咒语。

后来,当早期的 "杂修 "开始流行时,大乘戒律如 梵网经 他们能够适应密宗的修行方法,并被用来支持密宗的仪轨。当时,来中国弘扬密教经文的僧人往往以严守戒律和深入理解《维那》而闻名。这是因为密宗修行主要依靠咒语的力量,而严格的戒律有助于修行者培养自律,防止滥用咒语和秘密修行。密宗强调皈依上师,这有助于消除傲慢和自我,密法是通过师徒直系传承的。

中国密宗三昧耶戒

唐代是纯密宗传入中国的时期,当时的密宗僧侣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为了适应密教复杂的修行方式,并明确密教咒语和仪式的顺序,当时制定了专门的密教《梵雅》。Subhakarasimha 翻译了 苏悉地卡拉经苏巴布里普查经该书包含深奥的戒律,并为 苏悉地卡拉经使其得以广泛传播。

密宗的戒律被称为 "三昧耶戒"。"三昧耶 "在梵语中是 "誓愿 "的意思,广义上有四种含义:平等、本愿、除障和觉醒。

三昧耶戒的含义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注释太藏里朝)

意义 说明
平等 身、语、意三玄的平等、和谐、无碍称为三三昧,故名三平等。
原始誓言 在三平等的基础上,修行者发大愿修大悲心,修四无量心、四摄法,利益一切众生。
清除障碍 通过本愿获得三平等戒体后,就能消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恶业和障碍。
觉醒 自我观察身心,防止放纵和懒惰。

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具的清净菩提心;戒体的形式是法身无量功德;戒体的形式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列出的四种严重禁止。 大般涅槃经.

四大三昧耶戒

戒律 说明 什么是三净戒? 与菩提心相应
不要放弃真正的佛法 我们应该以永不枯竭的心来实践、坚持、阅读和诵读大乘佛法的一切真谛。 纪律戒律 三摩地菩提心
不舍菩提心 菩提心是三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存在,三昧耶戒就存在;菩提心丧失,三昧耶戒也会丧失。修行者虽有菩提心,但由于不圆满,可能会偏离菩提心。三昧耶戒告诫修行者不要舍弃此心。 善法戒 绝对菩提心
不要吝惜佛法 所有殊胜的法都是如来通过精进修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肢体而获得的,是众生父母的所有遗产,并非一人独享。因此,即使一个人没有舍弃真正的佛法或菩提心,但却吝惜佛法,不将佛法布施他人,也等同于偷盗三宝。 利益众生戒 行愿菩提心
造福众生 这是由菩提心的本质决定的。修行者应聚集一切众生,为他们创造入道的条件。 利益众生戒 行愿菩提心

后来,"四严禁 "发展成为密宗的 "十严禁"。不同经文的具体措辞和组织可能有所不同,但内容基本相同。

密宗十戒的两个版本

版本来自 大般涅槃经》注释第 17 卷 版本来自 苏巴卡拉西玛的禅宗要义
不要舍弃佛宝 不要皈依外道,因为这些都是虚妄之法
不要舍弃法宝 不要放弃菩提心,因为它会阻碍成佛
不要舍弃僧伽宝珠 不要诽谤三宝和三乘教法,因为这有违佛性
不舍菩提心 当不理解深奥的大乘教义时,不要怀疑,因为这些教义超出了一般的范畴
不要诽谤三乘教义 如果众生已经发菩提心,就不要叫他们退转,去修二乘(小乘),因为这样会断绝三宝的传承。
不要吝惜佛法 不要向未发菩提心的人传授此法,以免他们接受二乘的愿望,违背自己的本愿。
不要产生错误的观点 不要在小乘和错误观点的人面前谈论深奥的大乘佛法,因为他们可能会诽谤大乘佛法,并承担后果
不要阻止他人树立远大志向,也不要看到他人退步而无动于衷 不要产生错误的观点,从而破坏善根
不要因势利导 不要对外道的人说,你有无上的菩提戒,以免他们在试图获得戒律的过程中产生憎恨而失败,从而失去菩提心。
不要给予任何无益于他人的东西 不做伤害或无益于其他有情众生的事,也不告诉他人去做,或从中获得快乐,因为这违背了慈悲心和帮助他人的愿望

总之,中国密宗三昧耶戒的戒律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十条:

(1) 不退菩提心。 戒律和善法戒
(2) 不舍弃三宝,不皈依外道。 戒律和善法戒
(3) 不要诽谤三宝和三乘教法。 戒律和善法戒
(4) 不要放弃真正的佛法,不要怀疑大乘佛法。 戒律和善法戒
(5) 不要产生错误观点,不要否定因果关系。 戒律和善法戒
(6) 不要吝惜佛法,不要因势利导。 利益众生的戒律
(7) 不要用一种会导致他们退步的方式来教育那些有远大抱负的人。 利益众生的戒律
(8) 不要把深奥的教义传授给能力较弱的人。 利益众生的戒律
(9) 不要向外道夸耀自己的戒律。 利益众生的戒律
(10) 始终利益众生,不做有害之事。 利益众生的戒律

大般涅槃经》注释第 9 卷中列出了违反三昧耶戒的三种严重罪行:

真言宗的三大罪行

进攻 行动
退步 受三昧耶戒后,不守誓言,不修行
休息 接受密法后,对密法产生怀疑和诽谤
跨越 没有阿迦耶的允许,人们可以自由地观看和聆听秘密教义

藏密佛教三昧耶戒

藏传密宗的修行也从 "三昧耶戒 "开始,"三昧耶戒 "一般是在灌顶仪式上受持的。这些戒律所依据的经文与汉传密宗不同。格鲁派的三昧耶戒取自《金刚经》。 维那亚经 达摩诘的 维那亚经注释 以及宗喀巴的 秘戒诗句.宗喀巴认为,《瑜伽》和《阿努塔拉瑜伽》的灌顶都需要遵循十四条根本戒,而他对《瑜伽密教》和《空行密教》的教义则侧重于《瑜伽师地论》中所讲的三摩耶。 苏悉地卡拉经大般涅槃经.宁玛派认为,下三密的灌顶有自己的戒律,十四条根本戒只有上三密才能遵守。除了十四条根本戒之外,不同的灌顶还有不同的戒律。例如 鸠摩罗什密教 包括五根戒和十支戒。地藏菩萨有二十七条根本戒。在所有宗派中,尊师重道都是核心戒律。

中提到的三昧耶 金刚经 这并非瑜伽密宗独有,在阿努塔拉瑜伽密宗的毗奈耶教义中也有提及。

虽然 金刚经 说《瑜伽密宗》中确立了十四条根本戒,但没有其他标准的梵文典籍来解释这十四条戒的细节。梵文 金刚手》释义摘要 如上所述,《圣经》中提到了这十四条戒律。

"(《世界人权宣言》) 关于大师的五十诗篇 说:"那就赐予咒语,让他们成为真正佛法的容器,通过坚持念诵,他们就会承担起十四种根基弊端"。

那些通过无垢灌顶成为金刚乘之器的弟子,想要在佛教金刚乘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必须首先专注于三昧耶和清净的行为,这是两种悉地的基础。

第 18 章 红色山里见《大会正式记录,第六十六届会议,补编第 17 号》(A/66/17),第 17 章。 黑山梨以及《世界人权宣言》第 12 章 金刚心饰品 讨论所有十四个根本性的弊端。第 15 章 金刚帷幕 论述了十种根本弊端,还有许多不同的经文论述了不同的弊端。全部清单载于 卡拉恰克拉密法如下所述。- 宗喀巴的 咒语戒律注释:悉地之芽.

金刚乘佛经

密宗佛经浩如烟海。梵文经文存世极少,但在西藏和中国有许多译本。汉译密教经书有 400 种,681 卷,注疏 14 种,81 卷,共计 414 种,762 卷。日本 大正三藏 包括 193 部深奥作品,共 1109 卷。汉文和日文大藏经中都有一些重叠的译本。藏文《康居》收录了 728 部密宗经文,《丹珠尔》收录了 3120 部注释、仪轨和成就法。总计超过一百万经文,相当于大约 3000 卷中文版。西方国家出版了许多版本,例如 Guhyasamaja 密法,"...... Tattvasamgraha,"...... Ratnakuta萨达娜玛拉 等等

"(《世界人权宣言》) 卡拉恰克拉密法 是密宗最重要的经文,不得向未接受适当灌顶的人透露。梵文 卡拉恰克拉密法 可分为三个部分:内部、外部和替代。其他重要经文包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穆拉密法Sarvatathagata Tattvasamgraha 密法.最有名的是 密咒道阶段大论.

密宗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不同的分类,有的称为 "五部秘经",有的称为 "三部秘经",还有的称为 "五经二论"。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