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 "意为停止杂念、获得精神宁静,追求的是一种 "专注 "状态,通常被称为 "禅定 "或 "冥想吸收"。
对于 "专注 "的状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和解释,但追求 "专注 "却是实践者的共识。
三摩地 "是 "专注 "的状态,是 "觉醒 "的意识状态,也是 "无我 "的状态。
撇开各种(宗教)修行角度的描述,摒弃那些迂回曲折的术语描述,三摩地实际上指的是超越人类思维的 "真理"。
了解三摩地,追求三摩地,就是在寻求这种 "真理"。
正念与禅
关于 "专注 "和 "专注 "的练习,佛教称之为 "禅",道教称之为 "坐禅",印度瑜伽称之为 "冥想"。西方心理科学根据上述名称的共性,提炼出了一个新名词:正念。
正念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通常用于治疗情绪和压力问题及其相关的心理障碍。这一概念最初是从坐禅、冥想和沉思等练习中发展和理解的。
其主要含义是
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和觉察当下的一切,不对所感知的事物做任何判断或分析,而只是觉察和观察它们。
随着对这种行为的深入了解,人们发现 "正念 "对解决情绪和压力问题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因此,它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 "正念疗法"。
这种独特的思维体验和训练,不仅是心理学和神经医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也受到许多优秀企业家的青睐。
乔布斯年轻时经常参禅打坐;马云的私人游艇代号为 "禅"。
可见,保持一定的持续意识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因为人太容易迷失,这个多彩的世界诱惑太多,表象复杂。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幻觉。因此,如果能有效地认知自己,保持恒心,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这种智慧(以笔者个人的理解)似乎往往不是通过学习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像实践者那样思考,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
解脱的智慧不是来自书本和讲座,而是来自思维结构的重组和突变。没有后者的全面转变,我们必然无法得道。
这一转变过程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冥想,也就是进行 "正念"。
在正念中,打破自我的幻觉,打破自我的所思所想,在无路可走中找到突破口,自我意识才能觉醒。
精神智慧的两个特点
在讨论这些神秘学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它的两大特点:
特点 1:对这些内容的解释严重违反了奥卡姆剃刀原则:"实体不应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成倍增加"。
智慧也好,启迪也罢,其实都应该一次性讲清楚。人的脑力有限,直接切入主题不是更方便吗?但是,玄学的特点就是不容易理解,所以重复又重复。即使有些道理,也会被遗忘。
特点二:为了解释这个所谓的真理和精辟的见解、
对这些概念和理论的解释并不遵循 "假设--证明--结论 "的固定路径。相反,它们采用的是一种 "本末倒置 "的逻辑,先承认这是真理,然后再用各种现实来概括和滥用这种类似真理的观点。
这等于巧妙地利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这一哲学内涵,收集一切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事实上,真正有效的证据可能并不多。因此,对结论的接受仍然是两极分化的。相信的人,不管别人如何反驳,总是深信不疑;不相信的人,不管如何证明,都不屑一顾。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说服力的问题。
另一种可能是,所讨论的内容并不在人类能够(完全)理解的范围之内。它属于其他维度的概念。这是因为我们人类还不够好,与真理无关。
如果在对真理和智慧的描述中不能剔除上述两个特征,那么,任何所谓的真知灼见和至高心法暂时都有被质疑和否定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一部分放在第一部分先作解释,而是把 "心智 "作为第一部分来分享呢?
原因在于,从严格意义上讲,"正念 "已经属于心理学层面的科学方法。它已经脱离了那些古老而原始的方法。
换句话说,我们剥离了原有方法的许多内涵,剩下的部分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以证据为基础的精神和心理意识训练方法(即 "正念")。
这种训练方法本身经得起推敲,能够为公众所接受,并具有一定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因此,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享了 "正念 "的概念,或者说,这种思维方式和训练方法。它本身是一种训练方法,并不涉及至高无上的道和智慧(这些 "目标")。从心理训练方法的角度看,这与智慧的描述无关,所以把它放在前面。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形而上学的智慧吧
幻觉与现实
无论是科学真理还是精神智慧,其核心都必须有一个 "区别"。
区别的核心是区分什么是 "幻觉",什么是 "现实"?
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原有认识(这是一种 "幻觉")、建立新的科学认识(这是真理)的过程。
灵性智慧更为激进。它直接告诉我们,我们所想的一切都是幻觉;我们所理解的现实也不是现实,它仍然是幻觉。真正的 "真实 "需要我们打破一切理解和认知,放弃一切肯定和证明,放下大脑的思考和想象,直接 "入心",以无私的心态去体验 "真实"。这就是真理。
灵性智慧采用的是否定式陈述;它不是 A,不是 B,不是 C......不是一切。在否定一切之后,剩下的才是 "真知"。
整个过程就是它不会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即使否定之后只剩下很少的东西,它也不会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这种描述不属于逻辑描述的范畴。
这是所有灵性智慧中最神奇、最难理解的一面。
说到灵性智慧的解释,你所能理解的严密逻辑是谬误的,不是真理;真理不能用人类的语言来言说--能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真理不符合二元逻辑思维--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 达摩也没有 达摩.
如何获得真相,是不是真相暂且不论,两者在逻辑解释上肯定是有区别的。
科学总是一种渐进的认识,遵循不断修正的进步方法。虽然有真理、定律、公理等概念,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出现能够推翻公理肯定的证据,大家都会承认。
形而上学的智慧则不同,它总是试图通过对观点的描述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为它总是声称自己已经窥见了真理和真相。它已经实现了对宇宙、自然和世间万物的一种 "永恒哲学"。
换句话说,形而上学的智慧不受所谓分类和逻辑的约束。科学则不然,尽管它也必须使用现实世界的材料来为其观点组织证据。但它必须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规范内行事。超出了这个轨道,它就不是科学,也无法证明真理的正确性。
形而上学智慧所采用的最大技巧是:它否定一切说法,否定一切语言材料,但同时(自相矛盾地)又用这些被它否定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原因在于,这是一种 "方便说法",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区分 "常规真理 "和 "终极真理"。
因此,在对真理的描述上,形而上学可以不计后果,随时转换轨道。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只要有利于解释其思想,都可以采用。
在 "形而上学 "的自我理解中,它可能不承认唯物主义观点的人对其唯心主义(思想理论)的定位。
这就像一个独特的人。虽然有男女之分,但如果简单笼统地认定他是男人或女人,其实对他(或她)毫无意义。
在这一自我范畴的定位和他人视角的定位上,形而上学和科学其实可以被视为两个不同的体系。
这就赋予了形而上学智慧一个非常独特的 "缺口"。借助这个 "缺口",它可以摆脱某种逻辑论证的悖论。
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在严格的逻辑论证中,如果要证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就需要对其进行证明;如果证明成功,这个命题就成立;反之,则不成立。按照上述逻辑,形而上学在否定这一切现实(在其看来是虚幻的)时,就应该提供更有力的证明,否则不足以证明其观点。但形而上学利用的是其思想体系与现实体系的交叉点,即 "缝隙"。它避开了提供这种有力证明的过程。它还利用这个 "缺口 "来说明所谓的证明也是虚假的、不必要的。
它用这种被否定的话语体系和陈述来逃避它所批判的严密的论证体系和话语体系。它不需要证明自己的高维内容本身,它仍然用这种低维话语对其进行有理有据的解释(为便于论证,我们用高维和低维来指代语句的预期方向)。
这难道不是一种 "霸道 "吗?
让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形而上学像 "暴徒",科学更像 "警察"。前者不择手段,手段比后者多得多,甚至可以无底线、无原则。但后者不行,受到的限制更多。
前者的焦点其实是 "观点"(形而上学认为这是终极真理)。它总是围绕着自己所谓的核心真理,做出各种同心圆式的循环解释,而不必在意证明的过程;
后者的重点实际上是 "过程"。正如科学精神强调 "问题比答案重要得多 "一样,它也反映了过程的重要性。科学需要反复认识和描述过程。它期望得到更接近真相的答案。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需要调动的世界素材和语言素材也就完全不同。后者显然是 "吃力不讨好 "的。
让我们回到现实。也许形而上学所描述的现实是存在的。
但它最大的弱点和不足,就是仍然缺乏一个真正有效的 "明显目标 "和 "尖锐角落 "来揭示这种假象。
让我们用二维平面世界中的一组曲线来打个比方。当一个三维生命把二维世界中最聪明的线段取出,带到三维世界,然后再放回去时,二维世界中最聪明的生命无法用它所有的认知来解释这种生命体验。它只能将其描述为 "奇迹 "或 "上帝之手"。
这种描述与形而上学中对所谓现实或 "真性 "的描述如出一辙。但这种程度的描述和参照(即使宇宙的真相真的如此)还远远不足以让二维世界的每个人信服。
根本原因在于你只有 "奇迹 "或 "上帝之手 "这两个肤浅的词语。没有更有力、更具体的描述和理解。这些缺失的、更具体的内容,就是作者所说的 "明显的目标 "和 "尖锐的角落"。
这个能戳破现实幻象的 "角",还是不够锋利。因为这样的东西太少,无法戳穿所谓的现实,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因此,在 平地 真理的最终陈述不是一个名词,如 "奇迹"、"上帝 "或 "道"。而是一个动词,一个类似动词的描述:"向上而不是向北"。只要坚持这个信念,最终就会跨越二维世界,进入三维世界。
在形而上的智慧中,类似奇迹、上帝、道、终极......这样的名词太多,非常缺乏动词性的描述和引导。因此,它只能说服一部分人。
这就是这些内容被称为 "神秘谈话 "的原因。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精神和意识上的某种需要。至于它是否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们并不太在意。大脑通过玄谈满足对神秘主义的无限追求就足够了--人们就是这样目光短浅、无动于衷。
如果这套摆脱了(科学)推理逻辑的 "逻辑 "代表了一种更接近世界的描述,一种更接近世界本源的现实。那么我们只能承认,这个世界确实神秘莫测,不易感知。但这并不能完全证明这种超越语言的描述和本意就一定是 "真实的"。
试图用低维的简单语言来概括和解释一个高维的、深刻的、难以描述的真理,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它带有一种强求不可能的姿态。
用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但人类似乎对这些错综复杂的事物和迷宫般的内容特别着迷和上瘾。
人们似乎喜欢在有许多复杂树枝和路径的田野里玩耍,而且乐此不疲。
对于这种行为,他们还发明了一套 "幻觉 "和 "现实 "的词汇来描述。看来,他们的痴迷并不纯粹是为了痴迷和玩乐,而是为了寻求某种 "真实"。玩还是有目的的,还是在追求真理和启迪。
他们似乎以一种看透一切却又沉溺其中的心态来理解周围的世界,为了提醒自己,他们将这种体验命名为 "幻觉"。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唯一想到的就是这句看似相关实则无关的话。
我在哪里? 无我?
对于 "自我 "是否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理解。
自我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词代表并指向生命的载体。我们每个人都因 "自我 "而存在。
因此,"自我 "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精神智慧的博大精深,除了强调否定式的陈述和间隙技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这些语句总是在解构时空之后的描述。
我们生活在三维时间中,时间和空间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枷锁。
当一种理论和想象力摆脱了这种桎梏,对我们人类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 "好奇 "和 "诱惑"。
采用解构方法的描述突然变得神奇起来。不管是什么理论,只要能实现这种描述,就会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感(是不是真理另当别论)。这种感觉对人很有诱惑力,代表着一种新体验的可能性。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理解是意识存在,而 "自我 "并不存在。意识是大脑的属性。它是数十亿个神经元不断连接和放电,实现 "自我 "出现的一种现象。
有趣的是,灵性智慧也强调 "自我 "并不存在。人类修行和觉醒的目标就是实现 "无我"。"无我 "即真性(这是 "负逻辑 "+"超越时空 "的 "组合拳 "描述的又一产物)。
无我之前,我不存在;无我之后,我更不存在。
那么,我在哪里?
我不在任何地方,我从未存在过;或者,说得更神秘一点,我不在任何地方,但我无处不在(仔细想想,这不是废话吗? 多么深奥)。
最后,让我们来描述一下 "无我 "的状态。
在形而上学的智慧中,对这种境界的描述总会有一系列客观化的表述。例如,天堂、净土、极乐世界、香格里拉等。
甚至连连接 "我 "与 "无我 "的桥梁也用一些符号和图像进行了描述。
例如,莲花象征着生命不断延伸和绽放的感觉,也代表着超越现实时空、达到永恒境界的桥梁。桥梁的运行就像花朵的绽放,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因此,佛教中经常使用莲花符号)。
西方世界喜欢使用一种以六边形为基础的符号,它由一个圆和连接线组成,也表达了视角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其目的也是向公众揭示一种状态的变化。
这些都是为了指向 "无我"。或者说消除 "小我",实现 "大我"(这些词太夸张了,作者其实并不太在意这样的描述)。
这仍然不够具体(这正是形而上学所不擅长的,它总是含糊其辞,解释不清。似乎含糊不清才是目的,才能理解智慧。其实不然)。让我们说得更具体些--
这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 "真实面目"。通过这种感受,你可以窥见 "无我 "的境界。
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真面目,并有一种从绝对模糊逐渐走向相对清晰的感觉,那么你就体验到了 "无我 "的境界。
既然 "道 "无处不在,而玄学智慧也宣称,人在得道之后,仍然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见,妄与清只是一线之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艰苦地学习和理解。还是安心于现状吧。通过感受,也许更容易接近和领悟真理。
用量子物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不求甚解。
你越是刻意追求,它就会离你越远。如果你不去寻找,不刻意追求,那么道其实就在你身边,随时都会与你同在。
当一个人能够理解和体验这种 "无我 "与 "我 "并行的时候,就是他重生和觉醒之日。
这种境界无法刻意达到,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自然的等待。
无知、不知道、不是不知道
最后,让我们谈谈个人对 "觉醒 "之路和 "无我 "境界的一些 "愚见"(并非正确观点)。
其实,很多时候,越是喜欢评头论足的人,越是讨厌这个讨厌那个的人,越是喜欢追求这些所谓的境界,越是想追求所谓的 "大道"。
真正沉浸或迷恋于广阔世界的人不会执着于道或智慧。这些人的生活更加无忧无虑、轻松自在。
有人会讥笑说,这是愚蠢和不自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产生了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观点和想法,你就已经重新走上了这条道路。人们又被自己的歧视心理束缚住了。
因此,与其苦苦改造自己,追求某种智慧,不如真正坚持做自己。无论你的人生哲学是什么,哪怕是吃喝玩乐、等死、平躺......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你能坚持多久?坚持得越久,直至死亡,生命的存在就会升华为哲学。任何一点半途而废都是不可取的。
你注意到了吗?
人生之难,不在于寻求智慧或获得智慧,而在于能坚持某种价值观和认识论多久!--那些深陷传销和邪教的人的痴迷表现,就是这种观点背后的原因。
即使人生真的是一座由自我思想筑起的牢狱,我们无法解脱,但如果不求解脱,试图穿透牢狱的底层,也未必就等于走上了涅槃之路。既然大道孕育于一切有形之物,那么在执着的极限处实现突破也并非不可能。
在这里,作者想到了两个例子(可以说是笑话):
一个是库玛拉杰瓦用小无相功带动少林特技,一样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这只能说是一种伪装和造假,那么后一个例子更有名、更贴切。
西毒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导致气血逆行,但最终还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获得了无上功力。
可见,对错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要冷静,要有抵御各种反弹的能力。
在人生的实践中,追求智慧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获得这些耐心和韧性。也许,如果你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那么智慧就更容易获得,你也就不会在乎获得与否了。
生命的诸多矛盾和奇迹就在于此。
当你没有它时,你会去寻找它;当你拥有它时,它就会出现。
来来回回,情况还是一样。
人出生时,对外界、对他人、对自己其实都是一无所知的。后来稍有觉悟,要么开始狂妄自大,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要么变得谨小慎微,变得懵懂无知。再后来,经过几轮挫折和探索,他们开始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不知道人们是如何知道的。再后来,他们开始否定知识,解构知识,看穿知识,看透知识。
归根结底,我们真正要研究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 "自我"--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谜、一个谜题、一个迷宫。
我们所有的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一切和知道一切,都是为了解决我们自己的这个问题。
关于自我的一种可能性是,"自我 "可能并不真实,可能并不存在。
那么,主观地研究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这样下去,这个人还能好吗?
对智慧的追求本应越来越清晰,但却越来越混乱。
这只能说明我们还是想得太多了,不该想的想得太多了。真正的清明应该是一种沁人心脾的觉悟,应该是一种 "蓝天白云,瓶中清水 "的简单状态。
与其追求复杂的智慧,不如追求简单的清晰。
也许在简单的清晰中,我们就能看到 "如来藏"。
根据笔者对 "智慧 "的定义:基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越强,越接近真理。对于这些 "玄之又玄 "的状态,我们还是要尽力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其实,关于无我境界的描述,大师们已经用 "不要用脑去想,用心去感受 "来描述和区分了。
这个比喻的确非常准确,但如果深入探究,既然意识的 "自我 "载体并不存在,那么 "心 "又从何而来呢?老实说,"心 "的感觉可能还是大脑意识的产物。
也许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大德圣贤想要表达的本质并不是心,而是一种超越大脑思维局限的感受和形象,只是用 "心 "字来代替而已。
换句话说,他们指的是剔除了大脑思维干扰的真正内容。
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类似于用心的感受(不一定是人的感性,这种感受更可能是感性和超越感性的内容的结合)。
我们把智慧解开到这个程度,其实已经足够了。
剩下的就是培养我们的情感和性情。因此,我们需要正念,通过思维训练来观察内在的自我,敏锐地捕捉内在的变化,觉察那种难以形容却又反复描述的至高境界。
因为,一旦我们获得了心灵/新的感受,我们就一定会改变。它可以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成就。
就其吸引力而言,它仍然值得一试。
最后,请允许我强调两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信仰体系和思维体系。一旦接受了某个体系,往往就喜欢用这个体系来分析和判断一切(这就是形而上学所说的 "形式依附")。然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这种体系往往是不够的。人们一旦精通了某种修辞,就总喜欢用这种修辞来解释世界、安排生活。但这还远远不够。
因此,智慧高的人总是能吸收和保留多种不同的认知和思想。他们总是在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丰富自己的见解。
从这一思想储备的完整性来看,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和世界,我们还需要全面吸收科学和形而上学。
无论你相信与否,你都需要了解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理。而这也正是作者分析这些观点、分享这些感受的最终目的和初衷。
一言以蔽之:它确实是为了 "真理"。
当然,选择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科学而专注于形而上学。笔者对形而上学的态度,基本上是出于娱乐和完成思考的目的。
真正懂得科学研究的人,也就是真正下功夫阅读和研究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人,是不会把形而上学看得太重的。因为社会科学的所有见解,在自然科学中都有更深刻、更准确的描述和答案。
只是大多数人在学校都不懂,离开学校后就更不可能理解自然科学了。
相比之下,与其选择大师们对形而上学的解读,作者更愿意分享科学见解和新知识。因为形而上学的观点有时在相应的科学解读面前不堪一击,瞬间成渣,一文不值。这就是作者偏爱科学的原因。
能否达到三摩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能否达到无我的境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保持自己的自由。
一切,无论是通过觉醒、通过自欺欺人,还是通过科学认识,都只是希望自己的感受能够变得更好。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什么都没有。 content_copy download 请谨慎使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