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这些撼人心魄的人物形象概括了地藏王菩萨为度化众生而发下的弘大誓愿。但地藏王菩萨究竟是谁?他的前世有哪些故事?他为什么要发下如此殊胜的誓愿?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被称为大愿菩萨?为什么佛经中 地藏菩萨本愿经 被尊为 "佛教孝经"?让我们一起探寻地藏王菩萨的前世今生。
过去的原因和条件:大孝与大愿
根据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在过去无量劫中,地藏菩萨曾是一位婆罗门少女。她的母亲不信仰三宝,走的是邪路,导致她死后堕入地狱。婆罗门少女深知母亲的果报不可避免,于是变卖家产,为母亲供养、培植功德。婆罗门少女为母亲的境遇忧心忡忡,她很想问问佛陀是否还在这个世界上,但是佛陀,这位开悟境界的国王,已经进入了波罗涅槃。婆罗门少女在悲痛中得到了一个无形的声音的指引,指示她全心全意地念诵 "成道之王 "的名号。婆罗门少女怀着无比的真诚和恭敬,一心一意地念诵佛号。不久,她借助念佛的力量进入了冥想状态,并来到地狱,向鬼王打听母亲的情况。鬼王告诉她,由于她布施和念佛的功德,她已故的母亲和其他在地狱中受苦的众生已经脱离苦海,转生到了天堂。婆罗门少女于是在佛像前发愿,要解救所有在下界受苦的众生。
此外,在过去无量劫中,地藏王菩萨曾有一个孝顺的女儿,名叫光目。光母的母亲生前喜欢吃鱼卵,因杀生积累了大量的业障。广目菩萨知道母亲死后很可能会投生到恶道,于是请求阿罗汉进入她的体内。 三摩地 并观察她母亲的命运。他看到母亲在地狱中受苦。光母一心念佛,诚心供养佛像。后来,她的母亲投生到广目家,成为一个仆人的儿子。在他出生三天前,他就告知自己被广目救了,并投生到一个卑微的地方。然而,他在 13 岁时不幸夭折,并因杀生和诽谤的果报而遭受更多的报应。于是,广目发愿解救未来所有受苦的众生,她的母亲最终脱离了苦难。
此外,在遥远的过去劫中,地藏菩萨曾是一位大长老的儿子。当时,有一尊佛陀名为 "狮子吼功德圆满"(Simhanisprīdita-sarva-punya-samuccaya)。长者的儿子看到佛陀华丽的装饰后,产生了崇敬之情,并询问佛陀是通过怎样的修行和发愿才获得如此殊胜的境界。佛陀回答说,要想获得如此殊胜的形相,需要长期勤苦地度化一切苦难众生。长者的儿子于是发下大愿,从那天起直到未来的大劫结束,都要将所有苦难的众生从苦海中解救出来,只有这样,他自己才能成佛。
在过去另一个无量劫中,有一位佛陀名叫 Sarvabhijñāna-samādhi-vikurvita-rāja(智慧成就一切的国王)。这位佛陀在出家前曾是一个小国的国王。他和邻国的国王是朋友,一起修行十善业来利益众生。为了解救邻国的邪恶众生,他们共同发愿。其中一位国王发誓要先成佛,然后解救所有受苦受难的众生。另一位国王则发誓,如果不能先解救所有受苦受难的众生,就绝不成佛,以确保他们的安宁、幸福和证得菩提。发愿先成佛的国王是舍利弗毗钵舍那-三摩地-毗卢遮那罗迦,发愿后成佛的国王是地藏王菩萨。
由此可见,地藏王菩萨是通过无量劫的大孝大愿而成就的。因此 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记载了地藏王菩萨的事迹,又被称为 "佛教孝经"。虔诚地诵读和阐释 地藏菩萨本愿经 产生无量功德和无边福报。
名称的由来:功德无量
"地藏 "指的是大地,也是 "土元素"("四大元素 "之一)。大地能承载一切,高山峻岭、万物万象都在大地之上。这比喻菩萨的功德,能为众生承受一切艰难困苦的修行。"地藏 "还表示依靠,一切生命都依靠大地而存在和生长。这象征着一切功德法,无论是自利还是他利,都依赖这位菩萨而存在和产生。"迦叶 "意为子宫或宝库。地藏王菩萨就像大地一样,蕴藏着各种功德,并能通过艰苦卓绝的修行产生各种功德,以度化众生。地藏菩萨因此而得名。在一般的说法中,他也被称为地藏王(Ksitigarbha Wang)。不过,佛经中只称他为地藏王。一些学者认为,之所以加上 "王 "字,可能是因为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他出身于新罗王室,因此被尊称为 "王"。新罗 地藏菩萨本愿经 形容他 "像大地一样坚定而不动,像藏宝一样深邃而宁静地沉思"。
地藏王菩萨还拥有源于其名号含义的功德。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 说地藏菩萨能满足众生的愿望,促进所有植物和庄稼的生长,确保大地万物丰收。这正是农民们所期盼的。然而,此经译出后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导致人们对地藏菩萨这方面的功德关注较少。此外 须弥山经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王菩萨具有增益生命、改善健康、祛除众生疾病的功德,是一味 "大妙药"。如果能见到地藏王菩萨并恭敬顶礼,就能消除一切身心痛苦和生死苦恼,获得一切功德。
"(《世界人权宣言》) Karmasiddhipravicaya Sūtra 说地藏菩萨修行无量劫,早已达到诸佛的智慧海,具足一切功德。他早已成佛。然而,地藏王菩萨发愿度化众生,因此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功德,以本愿和无碍神通现身各地,教化众生。 达摩 并解救众生。因此 Laṅkāvatāra Sūtra 说有些大慈大悲的菩萨永远无法成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修行不够精进或懈怠,而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大悲愿力来度化众生。因此,虽然他的功德与诸佛等同,但他并不示现佛身,而是始终以菩萨之身度化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展现圣十字架的形态:深远的意义
在这些大菩萨中 大乘佛教如观世音菩萨在世间度化众生,其化身往往是外道修行者,如白袍大士或天人。缅珠希利菩萨以青年的形象示现,萨曼达菩萨也以外道的形象示现。只有地藏王菩萨显现为舍利弗(Śrāmaṇa)。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 说:"通过超自然的力量,他显现出圣骑士(听闻乘的追随者,通常是僧侣)的形态"。地藏菩萨功德圆满,等同于佛。地藏王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法会中化身为圣者,这是地藏王菩萨的显著特征。大乘佛经指出,净土中没有圣羯耶那(听闻乘),也没有修道者。佛教认为,在污秽的世界中,僧侣在佛法中的存在具有积极而特殊的意义。污秽的世界充满了罪恶和黑暗,众生的贪婪、仇恨、无知和妄想非常深重。他们为名利而活,与净土众生的清净不同。因此,修道者的存在是必要的。僧侣 地藏菩萨本愿经 认为僧侣是污秽世界中的纯洁旗帜。在不完美的社会中建立清净的僧团(Saṅgha),可以影响众生走向身心的清净。因此,佛教教义认为,佛法在污秽世界的重点在于僧团,而在净土,僧团的区别并不重要。 圣严法师 而地藏王菩萨以僧侣的形式在污秽的世界中显现,在佛教教义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化身九华山无边解脱
唐朝时期,中国佛教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来自朝鲜和日本等国的僧侣前来求法。当时的朝鲜半岛分为三个王国:新罗、高句丽和百济。新罗王子金乔阁(696-794 年)天生五官奇特,颅骨突出。他的力量相当于十个人,而且异常聪明,富有同情心。金乔觉弃世后,化名比丘地藏,带着他的白狗善听(Shanting)航行到中国。比丘地藏在各地弘法数年后,于开元末年来到安徽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原名九子山。唐代诗人李白游九华山时,见九峰宛若莲花,遂改名九华山。比丘地藏菩萨在这座深山的盆地中建了一座简陋的庵堂,苦行修行,喝溪水,饿了吃白泥,经常被毒虫蛰伤。
地藏比丘在深山隐居数年后,被当地名士诸葛节游山时发现。他看到这位僧人住在一个石洞里,一口破旧的锅,残留着白泥和五谷杂粮,生活异常清苦。诸葛长老得知他是新罗王室成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法,便发起为他修建寺院。九华山的主人姓闵,家财万贯。建寺需要向闵公征地。闵公对比丘地藏菩萨十分敬仰,问他需要多少土地。地藏菩萨回答说:"足够我的刹土覆盖的土地"。据记载,地藏王菩萨施展神通,刹那间,刹土覆盖了整个九华山。于是,闵公捐献了整个九华山作为供品。闵公成为地藏菩萨的护法,他的儿子也弃世追随比丘地藏菩萨,法名道明,成为地藏菩萨的侍者。现在地藏王菩萨的形象是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比丘分列两侧,代表闵公和他的儿子。
寺院建成后,许多修行者从各地赶来学习,许多新罗人也前来朝拜和供养。九华山山高谷深,随着僧侣的增多,生计也成了问题。煮熟的米饭还要掺白土(这种土又白又细,俗称观音土),有些人因此变得憔悴不堪。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们为 "干尸大会"。僧团一心求佛法,完全放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对九华山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新罗国王得知此事,派人送来供品。地藏菩萨比丘在此勤苦修行,直至唐朝开元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圆寂,享年九十九岁。大家直观地感觉到,地藏比丘确实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是地藏菩萨在中国示现。因此,大家都称他为地藏王菩萨,九华山也就成了地藏王菩萨的显灵之地,成为中国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九华山的香火尤为旺盛。地藏菩萨大慈大悲、誓度一切苦难众生的故事广为流传。
运送有生命的生物,带领他们走出地狱
作恶会导致恶果,而行善则会带来善果。造下极重的恶业会导致投生地狱。这是不变的因果法则。然而,造业导致投生地狱并不一定意味着来世立即投生。善恶业力的消长和三世的跨度会影响特定阶段的结果,但业力的种子依然存在。正所谓 "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灭"。地狱中最低级的是阿维慈地狱(梵文:Avīci,意为不间断地狱)。造下极重恶业的人死后,会立即堕入地狱,没有任何间隔时间,并经历无间断的痛苦。因此被称为 Avīci 地狱。如果造下极重的恶业,除非不造恶业,否则一旦造下恶业,无论做多少功德或忏悔,都无法避免堕入地狱,就像得了绝症,没有生还的可能。地藏菩萨示现为圣羯磨,建立清净的萨迦耶教,作为佛法的中心。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地藏王菩萨发愿在这个邪恶的世界中使用善巧的手段,将众生从堕入下界的边缘拯救出来。这并不一定是指用特异功能把众生从地狱拉出来,而是阐明正确的原则,使他们明白并避免犯下导致投生地狱的重罪,避免犯下伤害三宝的重罪。佛法教义主要载于 地藏菩萨本愿经这可以防止五浊恶世的众生堕入地狱。关于导致投生阿维地狱的极其沉重的负面业力,《阿毗达摩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 书中提到了两类:十一重罪和十恶轮。这两类都是投生地狱的种子。虽然其他负面的业不一定会导致来世投生地狱,但犯下十一重罪或十恶轮中的任何一种都一定会导致投生阿维地狱。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十恶轮中至少有两个与 "毁寺逐僧 "直接相关。联想到最近中国佛教界发生的兴教寺和瑞云寺事件,当事人如果有缘看到,就必须认真思考:"毁寺逐僧 "既然是佛经中记载的十恶轮之一,就说明罪孽深重。今生死后,立即堕入地狱,受无量苦,悔之晚矣。至于其他恶轮和十一重罪,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研读相关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