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苦难的解释

释迦牟尼日后成佛的佛陀原本是一位王子,在宫殿中过着奢华的生活。然而,他与老人、病人和送葬队伍的接触,让他看到了人类苦难的现实。这些经历,再加上见到一位僧侣,使他认识到宫廷生活的虚假。在了解人类苦难的需要的驱使下,他在 29 岁时放弃了王室生活,抛妻弃子,出家为僧。

在佛教教义中,"苦 "是核心概念。四圣谛、"豆佉"(痛苦)、"翅舞"(痛苦的起源)、"夜叉"(停止痛苦),以及"马加"(止苦之道)是佛教哲学的核心。第一圣谛,即苦谛,是佛教的起点。佛教认为存在的基本真理就是苦,概括起来就是 "众生皆苦"。

佛教的苦难观

四法印 "是确定某一观点是否符合佛教原则的指南。这些法印包括 "一切有为法皆无常 "和 "一切现象皆无自性"。这表明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本质。一切有为法皆是苦 "这一概念强调,即使是我们心中产生的看似积极的想法,也往往带有自我利益的色彩,从而导致各种形式的痛苦。最终,佛教徒渴望达到 "涅槃",这是一种和平与觉悟的境界。

佛教对苦的分析非常详细和全面,将苦分为二苦、三苦、四苦、八苦甚至十八苦。例如,"二苦 "是指 "内苦 "和 "外苦"。内苦包括头痛、晕车、疾病等身体上的痛苦,以及忧虑、焦虑、恐惧等精神上的痛苦。这些共同构成了内部痛苦。外部痛苦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如暴风雨、干旱等自然灾害、野生动物的伤害或战争。这两类痛苦涵盖了人类可能经历的大部分痛苦。

除了 "二苦 "之外,佛教还提到了 "三苦",即 "苦苦"(dukkha-dukkha)、"变苦"(viparinama-dukkha)和 "三苦"(sankhara-dukkha)(条件状态之苦)。

佛教的苦难观

"豆佉-豆佉 "是一种处于苦难状态并遭遇进一步逆境的体验,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是一种 "苦上加苦"。这就像俗话说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举个例子,一个人因为经济不景气失去了工作,然后又失去了医疗保险,接着又病倒了。

"Viparinama-dukkha" 指的是由有利条件转变为不利条件所造成的痛苦。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妇女的生活原本很顺利,但有一天,她的丈夫去上班了,她在家带两个孩子。当她给小儿子洗澡时,大儿子正在外面玩耍。她听到一声巨响。她跑出去一看,大儿子被车撞了。当她正在处理震惊和悲痛时,突然想起了她的小儿子,却发现他已经淹死在浴缸里。这种从有利条件突然转变为不利条件的痛苦就是 "viparinama-dukkha"。

最后,"僧伽罗苦"(sankhara-dukkha)是一种微妙的痛苦,是在快乐与痛苦的极端之间的过渡时期所经历的痛苦。这是一种无形的痛苦,通常难以表达。这类似于中年危机或小说中经常描写的隐约的悲伤。这是一种真实的痛苦,尽管难以定义。例如,欧洲的年轻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领域难以获得稳定的职位。他们可能已经完成了三次博士后研究,年过四十,仍然面临着不确定性,这就是 "僧伽罗苦 "的一个例子。

然而,最常被提及的痛苦形式是 "八苦",即:生、老、病、死、与亲人分离、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以及五蕴(蕴)之苦。正如《大般涅槃经》中所说:"你应该知道,这八种苦和条件状态是真正的苦,因为它们是压迫性的"。

八苦

1.出生之苦

痛苦从受孕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直到出生。据说,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的生存就像在监狱中一样,经常感到不适,被称为 "子宫监狱"。在分娩过程中,胎儿要通过狭窄的产道,这往往会给母亲和孩子带来危险。此外,婴儿出生时头朝下、脚朝上,脐带被剪断,这些都会给婴儿带来巨大的痛苦。在母亲经历巨大痛苦的同时,婴儿也经历着痛苦,尽管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在婴儿死亡率很高的过去尤为明显,这意味着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痛苦体验。每个人出生后都会经历这种痛苦,而且一生中还会经历更多的痛苦。

2.老年的痛苦

如果一个人有幸长寿,就会经历衰老的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能力都会下降。我母亲在 91 岁时去世,她行动不便,记不住事情,焦虑失眠。虽然她并没有患上什么特殊的疾病,但总体感觉她很虚弱,需要帮助。俗话说,老人记不住过去,但也记不住新鲜事;老人躺着睡不着,但坐起来会打瞌睡。当我们目睹那些曾经照顾过我们的人现在需要我们的帮助时,会有一种深深的悲痛。

3.疾病的痛苦

疾病和痛苦往往相伴而生。疾病也可能是死亡的前兆。疾病带来的痛苦不仅来自于身体上的疼痛,还来自于疾病引发的恐惧。一些勇敢的人可能并不惧怕死亡本身,但他们惧怕疾病带来的痛苦。疾病带来的痛苦不仅限于病人,还包括他们的家人和亲人。

佛教的苦难观

4.死亡之苦

佛教生动地描述了死亡的痛苦,将其比作 "活龟被拔出龟壳 "和 "身体被尖刀撕裂"。一个人孤独地死去,面对未知的未来。即使死亡并不痛苦,也很少有人愿意接受它。这种不愿意接受死亡的态度就是一种痛苦。生、老、病、死,这些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它将所有人困在苦海之中。

5.与亲人分离的痛苦

与所爱之人分离的痛苦是一种常见的经历。这可能是孩子离家、恋人离别,也可能是亲人离世。这种痛苦,就像与所爱的人分离一样,难以言表。离开家去上学的痛苦是强烈的,因为这意味着与所爱的人分离。

6.与不喜欢的人相处的痛苦

这种痛苦与分离之苦相反,是指在你不喜欢的人面前的痛苦。有一次,我在机场排队办理登机手续时,站在一个抱着吵闹孩子的笨重女人身后。通常情况下,我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我对女人的香水味非常敏感。香水味会让我的鼻子和眼睛流泪。我面前的女人很重、很香,还抱着一个吵闹的孩子。我记得当时我在想,我希望在飞机上不要坐在她旁边,但登机时才发现,我确实坐在她旁边。这次经历很好地说明了与我们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的痛苦。

7.不能如愿以偿的痛苦

当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时,无论是人、物、孩子还是婚姻,都会经历这种形式的痛苦。然而,仅仅是提出要求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艰难而痛苦的体验。佛教哲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延伸,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所带来的痛苦包括在内:比如一个不孝的儿子,或者一个不道德的妻子。

8.五蕴之苦

这是最微妙、最难理解的痛苦形式。五蕴是感知的基本要素:形式、感觉、知觉、心理形式和意识。当五蕴不平衡时,就会产生空虚感、不安感和挫败感。这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有远大抱负或才华却无法施展的感觉,或者像一朵鲜花浪费在一堆粪便上的感觉。这是一种痛苦,你知道它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

除此以外,佛经中还描述了十八种苦、一百零八种苦,甚至无数种苦。华严经》云"若业障有形,茫茫太空亦不足,众生因业障,无量世受苦"。佛教对人生的概括是 "众生皆苦",因此他们致力于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脱离苦海。在这里,佛教教义只是描述了苦的类型,并没有涉及苦的起源,这是另一个要讨论的话题。 

zh_CN简体中文